原标题:

陕西定边:让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通讯员 叶子 卢云云

“用了新技术后,玉米和高粱的产量能增长20%,预计玉米亩产1800斤以上,高粱亩产可达1000斤。”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红柳沟村村民梁文学近日向科技日报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他参与了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成效显著。“科技种粮就是好!”他感慨道。

眼下,糜子、谷子、高粱、荞麦等杂粮进入灌浆期。记者走进定边县杂粮种植基地,看到秋色染山野,一派丰收美景。2024年,定边县实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覆盖面积达13.645万亩。

与初尝科技种粮“甜头”的红柳沟村不同,定边县纪畔村实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已有两年。在科技支撑下,纪畔村近1.5万亩杂粮长势喜人,让全村1300余名农民增强了种植杂粮的信心。

“科学种植杂粮不仅能增加产量,还特别省水,我明年打算接着种。”纪畔村村民王学彦说。

定边县地处北纬37度杂粮黄金种植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天然的优质杂粮产区。近年来,定边县把杂粮产业作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走科技种植路,打特色优质牌,于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杂粮分为糜谷类、荞麦、豆类等不同种类,是定边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学瑞介绍,定边杂粮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2亿斤以上,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地和核心区。

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定边大力开展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让杂粮产量大增,为农户增收致富“挑起大梁”。

定边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剑介绍,旱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深松整地、轮作倒茬、选用抗旱耐旱品种、应用保水剂、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区内良种覆盖率、农膜使用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率均超90%,亩均增产200元以上。”李剑说。

数据显示,2023年定边新建成高标准农田7.99万亩,全县农业总产值达66.12亿元,增速位居榆林市第一;粮食总产量达37.89万吨,创该县历史新高。

“我们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度开发荞麦酵素、马铃薯粉等特色产品,进一步做优定边‘土特产’大文章。”王学瑞说,定边将积极申报陕北杂粮产业集群,并加大对县域公共品牌的推广力度。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