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的大院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北京大院的兴起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密切相关的,这使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大院里面和大院外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空间,大院里面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存在,所以人们好奇里面的空间布置和生活状态。
那么,北京大院为何会兴起?里面的大院子弟兵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城市空间主要由紫禁城和各种皇家建筑,以及四九城构成。除了这些,旧北京还有南城和北城之分。
南城是普通百姓聚居的地方,北城则是官宦大户和富商巨贾居住的地方。不过,新中国的成立很快就改变了这些传统的空间分布格局。
当时,有很多国家机关需要进入北京,但又没有足够的房屋,所以干脆以部为单位,直接在城里的官府和宅邸办公。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决定改造北京的城市空间。因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同的单位都获得了自己的大院,以此作为职工和家属工作、生活的场所。
在修建大院的过程中,负责人员采纳了苏联专家的建议,采用了苏维埃建筑模式,于是大批灰色的楼群在北京出现。
事实上,在这些北京大院修建之前,山西也有他们的大院,但山西大院的出现不是国家行政需要,而是民间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更多体现了当地富商巨贾的财富积累程度。
山西大院是一种家族性大院,其中包括了正房、东西厢房等房屋,院内有各种艺术品、四周都是具有防御作用的堡墙,所以带有很强的封闭感,也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尊卑观念。
然而,北京大院与山西大院大为不同,它的类型也更加丰富。根据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大院至少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部队大院、机关大院、工厂大院和学校大院。
这些大院由高墙围筑,设有学校、医院、邮电局等。大院里不仅生活着为国家殚精竭虑的各级官员,还有他们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大院里长大,拥有大院提供的物质资源和服务设施。
例如,许多大院都有礼堂和运动场等娱乐设施,院里的人会经常性地组织文娱活动。不仅如此,这些孩子在院内的学校读书,学习文化知识,锻炼体魄,接受政治思想的熏陶。
不过,在获得优厚物质资源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无形的压力,因为他们自小就被教育要遵守秩序,服从管理和关爱集体,这或许就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不同于普通人的“潜规则”。
因此,与普通人相比,大院子弟身上多了一份规矩和秩序的影子。长大后的大院子弟各有各的命运,有的人追随父母的脚步,继续为国服务。有的人则走出了大院,走进了大社会。
参考文献
①单位大院:近当代北京居住空间演变_连晓刚
②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_乔永学
③北京四合院与山西大院的空间布局及审美文化分析_王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