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中曾记录了孔子得意门生子夏,关于古代教育思想的主张,即“学而优则仕”。说的是在学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
这种教育理念,足足影响了后世2000余年。封建社会中的读书人,都将读书当做一种跨越阶层的手段。
直至清朝晚期,科举制度仍然经久不衰。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仍然希冀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鲤鱼跃龙门的理想。
很多人都知道晚清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当时朱汝珍和商衍鎏都是他的竞争者。他之所以能成为最后的胜出者,是源于慈禧认为“春霖”蕴含祥瑞之兆。
这种如同儿戏的做法,着实坑苦了很多人,这其中就包括素有“民国完美男人”之称的谭延闿。
当年,以他的才华和学识完全可以成为状元,却因为慈禧不喜欢他的名字而落榜。
应梦而生,聪慧好学
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他出生时正值清朝内忧外患之际。父亲谭钟麟是光绪时期的封疆大吏,母亲李氏出身低微,原是谭家的通房丫鬟,后被纳为小妾。
所谓“通房丫鬟”说白了就是旧社会时期的婢女,一般指代陪女主人嫁入男方家里的丫鬟。实则,就是身份较低的姬妾。
通房丫鬟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实则她们就是除正妻之外的小妾,有夫妻之实却没名分。正因如此,导致谭延闿的母亲李氏,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谭家认可。
谭延闿小的时候,深切的感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每逢家中吃饭的时候,父亲和正妻可以端坐在餐桌前用餐,而他的母亲李氏只能在一旁伺候。
根本没有资格坐在餐桌前吃饭,等到大家都吃完之后,她只能以残羹冷炙裹腹。
这让年幼的谭延闿痛心不已,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让母亲光明正大地坐在餐桌前吃饭。
据传谭延闿出生当天,父亲谭钟麟刚刚入睡,便梦到了明朝名臣凌汉衣冠来拜。谭钟麟被梦中的景象吓得突然惊醒,恰巧仆人前来禀报:“恭喜大人,喜得麟儿。”
原来小妾李氏为谭钟麟诞下一子,这个孩子正是后来名满民国的谭延闿。谭钟麟认为凌汉托梦必有预兆,于是给儿子取字赚,号无畏。
原因是凌汉曾官至右都御史,曾得到过明太祖的赏识,为官之时以刚正不阿而闻名于后世。可见,谭钟麟对儿子谭延闿给予了厚望。
谭延闿并未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识,年方5岁时便入私塾读书。谭钟麟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命其每三日写一篇文章,每五日赋诗一首。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刻苦练习大、小楷书,而这也为后来他在颜楷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谭延闿11岁时写了一篇八股文章,翁同龢看后称他是奇才,足见他的古文功底和文章技巧已经十分熟练。
12岁时谭延闿进入府学读书,次年前往长沙参加童子试,不出意外的中了秀才。彼时,父亲谭钟麟已经71岁了,他不得不陪同父亲返回老家。
期间,谭延闿并没有放弃学业,他跟随各地名师刻苦学习,24岁时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发榜之日考中了第一名贡士,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元之一会元。
至此之前,湖南地区在清代二百余年间,根本没有人考中会元,谭延闿填补了这一空缺。按照科举考试的正常流程,接下来他将参加殿试,向状元发起冲击。
原本包括翁同龢在内的很多名师,都认为谭延闿非常有希望考中状元。就连谭延闿本人也认为,状元早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科举受挫,重返湖南
谭延闿信心满满的走入考场,他将毕生所学都用在了这场考试上,本以为可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结果发榜时前三甲都没看到自己的名字。
这让谭延闿倍受打击,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榜文,结果他考了个二等第三十五名。虽然赐进士出身,但这个成绩却非常不理想。
以谭延闿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就算达不到状元及第的水平,至少也应该是位列前三甲,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考状元的希望就这样落空了。
就在他垂头丧气之时,突然得知了一个消息,而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一般,让他彻底看清了现实。
原来谭延闿本应该被钦点为状元,但是当慈禧在阅卷时,刚看到他的名字就皱起了眉头。首先他的姓氏就让慈禧大为恼火,因为当年戊戌变法的主力正是谭嗣同。
慈禧看到谭延闿的姓氏之后,大笔一挥将他的状元名次直接勾销。就因为他姓“谭”才遭此不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为了以解心头之恨,慈禧不仅将谭延闿的状元功名作废了,而且都没让他进前三甲。
主考官看到慈禧生气之后,灵机一动将名次改为了二等第三十五名,这样慈禧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除此之外,谭延闿不仅是湖南人,而且和谭嗣同还是老乡,慈禧不仅担心他们之间有关系,还主观的认为他们是亲属,就这样谭延闿和状元失之交臂了。
现在想一想还真是挺冤枉的,就因为他和谭嗣同是同姓还是同乡,慈禧就臆测他们必然有关联。这样看来戊戌变法对她的刺激简直太大了,甚至都留下后遗症了。
这个被众多名家看好的奇才,最终只能在现实面前低头。后来,他先是进入了翰林院,从事编修工作。
青云直上,推翻满清
谭延闿在科举考试中错失状元,后来因为名次不理想,只担任了一些闲职或无法发挥能力的小官。郁郁不得志的谭延闿,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决定返回湖南老家。
此后,他在湖南大肆兴办教育,成为了当时十分知名的大教育家。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奉满清为正统的想法开始动摇。
早在“丁未新政”时期,远在湖南的谭延闿积极呼应,他担任了湖南“谘议局”的议长,并成为了当地立宪派的领头羊。
期间,谭延闿积极促进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并在民国成立之时,摇身一变坐上了湖南都督的位置。
要知道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谭延闿身为湖南都督,堪称一方封疆大吏。此后,他积极活跃在各种风潮和改革的最前沿,在讨伐远东时期因发表《讨袁檄文》而被撤职。
袁世凯倒行逆施改变国体之时,谭延闿对外通电湖南独立,并积极参与了护国运动。1916年,重新主政湖南期间,提出了“湘事还之湘人”的口号。
期间,谭延闿也遇到了一些挫折,1920年他被赵恒惕赶出湖南。远赴沪上之后,成为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后重返湖南担任全湘讨贼军一把手,继而重新掌握了湖南的军政大权。值得一提的是,谭延闿在推翻满清统治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后来他稳居要职的关键所在。
谭延闿之所以被称作“民国完美男人”,或者是“民国第一完人”,实则和他个人的私德有很大关系。
相濡以沫,永不续弦
谭延闿和发妻方榕卿的感情甚笃,早在1895年时二人结为伉俪,此后多年一直相敬如宾。他在外求学和工作期间,家中大小事宜全都交给了夫人。
方榕卿的父亲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自幼生长在优渥的环境中,培养出了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气质。
方榕卿和谭延闿虽是包办婚姻,但二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无论是操持家务还是侍奉公婆,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一把好手。
正因为妻子方榕卿的支持,谭延闿才能专心于事业。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的人,对妻子方榕卿宠爱有加。
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心系家庭和妻子,这也让方榕卿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婚后二人先后孕育了6个孩子,只可惜方榕卿在1916年时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社会中男人三妻四妾还是很正常的事情,亲朋好友和同僚都劝谭延闿续弦,但他却固执己见坚决不从。
一方面是因为方榕卿去世前曾叮嘱他:“一定要好好抚养孩子,把他们养大成人。”另一方面则是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心里根本容不下其他人。
当然,谭延闿不续弦还与母亲李氏有关系,他当年亲眼目睹了身为小妾的母亲,在谭家的凄惨遭遇,他不想让其他女人也受这样的罪。
据传,比谭延闿小17岁的宋美龄,曾表示想要和他深入交往,但却被这个性格耿直的男人拒绝了。后来,二人一直以兄妹相称直至终老。
结语
谭延闿的一生和时代洪流紧密相关,出生于晚清、参加过科举考试,还曾担任过清末官员。后来,他积极接受新学和新思维,终成满清的掘墓人。
慈禧当年因谭延闿的姓氏和名字,轻而易举的除掉了他的状元功名。而谭延闿却在时代洪流的加持下,成为了推翻满清的一份子,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
#秋日生活打卡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