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地下,我们的城市正在向上、向下不断生长,南京城市空间进入2.0时代。

向上看,是“空中之城”。在密集的铁轨之上支起巨大盖板,盖板上建起社区中心、学校、居民楼和公园。

向下看,是“地下之城”。七层地下空间,包含商业大平层、地下环路、市政综合管廊、私人保险库、轨道交通……

“空中之城”:下停列车,上建房屋

9月18日,江苏省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南京地铁运营小行车辆段导改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的招标公告。

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南京小行车辆段导改工程即将启动。

去年12月,《南京地铁1号线小行车辆段导改及综合开发特定意图区城市设计》等规划公示,征询公众意见。

此次规划拟修改地块及城市设计范围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MCd060-04规划管理单元图则内,东至规划西春路,西至菊花路,南近软件大道,北至地铁10号线,用地面积约31公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鸟瞰图(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拟修改地块内的现状是轨道交通用地。包括南京地铁小行车辆基地、小行地铁站、地铁10号线线路用地。周边其他已建地块主要是居住用地和绿地。

据了解,小行车辆基地建成于2005年,建设时间较早,建筑物较分散,整体风貌不佳,亟待城市更新。而小行片区发展已非常成熟,但基地及周边交通条件较差,已对片区发展造成阻碍。通过地块的复合利用,既可完善区域路网,也可改善周边居民居住环境。

这片存在近20年的开阔大场地,将在TOD(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理念引导下打造“空中之城”,设置基层社区中心、幼儿园和小学,新增道路、二类居住用地,建设地铁P+R停车场。

将露天的轨道藏身于盖板之下,打造看不见的车辆基地。而盖板之上,人流往来,活力满格。

具体来看,车辆段将进行土地分层利用,结合车辆段盖上咽喉区设置基层社区中心、幼儿园和小学。根据盖上交通出行需求,新增一条路幅15米城市道路。原029地块 (26.71公顷,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新增二类居住用地,并结合地块交通出行需求新增路幅15米城市道路。位于小行站原027地块 (4.29公顷,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新增街旁绿地及社会停车场用地,用于地铁P+R(停车+换乘)停车,并结合地块交通出行需求新增路幅12米城市道路。

南京江北“地下之城”,已初具雏形

“空中之城”要来了,而宛如“城市倒影”的南京江北新区地下空间项目,经过7年建设,目前已经初具雏形。

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为目前国内乃至亚洲在建规模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也是国内首个在滩涂地貌区建设的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工程。据悉,项目距离长江最近处仅600米,施工区域处于长江漫滩,属于典型的富水软土区,在这种地貌条件下建设如此规模的地下空间工程,相当于在“豆腐”地里建城。

而这座“地下之城”规模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二期施工现场(来源:新华社)

根据项目规划,项目建成后总计为地下七层。其中地下一层约为15.7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商业大平层,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沿定山大街的商业主轴,由城市公共绿地、地下公园、下沉广场串联成生态绿轴,构成商业和生态双动线;地下二层是停车、交通大平层;地下三层为市政综合管廊层;地下四、五层将根据未来地上新金融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安保标准的私人保险库;地下六七层为地铁通行层,未来4条地铁线交织贯穿。

地下空间项目位于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新主城最中心,在这里,城市“向下生长”是注定的。

扬子江过江隧道就在一侧,还会有横纵主干道穿过。地铁4号线、11号线、13号线及15号线未来会在这里穿行而过。因此,这个面向未来的巨大立体交通枢纽,要想为市民提供通畅、便利的服务,必须“向下”。

此外,《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思路,有序疏解江南主城内的非核心功能,提升江北新主城的功能与品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人口不断扩张,放眼全球,“向地下要空间”已成为众多区域缓解城市资源匮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江北新区地下空间项目一期工程12个地块中8个地块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和机电安装施工,其余4个地块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2026年首批区域投入运营。

项目全面建成后,不仅有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将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紧密相连,实现了城市交通的无缝对接;还有商业中心、文化场馆、人防设施等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地下城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