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处矿山,毁一片山林,损一方生态”,这是很多人对于采矿业的印象,但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变。近年来,采矿业和矿产供应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议题已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相关方正在行动。

矿业开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中南大学等机构今天(20日)联合举办的“2024首届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和学者表示,矿业是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引领下,矿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是必然趋势。同时,在中国矿业“走出去”战略驱动下,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项目必然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副总工程师李俊生在研讨会上表示,矿业开发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矿产资源,支撑着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矿业开发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最为突出。”研讨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介绍,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全球大约40%的采矿活动是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开展的,由此造成水源、土壤、大气污染,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带来累积性、不可逆的损害。他认为,矿业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小化自身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日,首届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现场。摄影/章轲

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投资领域,矿业项目更应充分重视环保风险。一方面,部分矿业项目在开采、冶炼过程中将产生污染物,触发环保风险及相应社会风险,易导致项目停滞或延后,面临巨额罚款及影响声誉等后果;另一方面,环保隐患易触及当地居民的土地或自然资源权益,使当地社区或社会组织提出异议,严重时甚至会迫使项目中断,给企业带来重大经营风险。

“矿业资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资源开发对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的压力仍在增加,特别是矿业开发对于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另外,我国保护地体系空间布局与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匹配度不高,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增强矿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已成为矿业企业减少运营和转型风险,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运营的重要议题。

矿企已开始探索并取得成果

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高级顾问陈立伟介绍,2022年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束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框架》)。在《框架》提出的23项目标行动中,与矿业及矿企有高度或中度相关的目标,至少有18项,比如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满足人类需求等。

陈立伟介绍,近年来,中国矿业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开始探索并取得成果。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与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合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中国矿业投资和实践中的主流化”边会中曾发出倡议,号召矿企在其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采用“缓解层级措施”,逐步打造绿色可追溯可持续的产业链,从而分阶段实现生物多样性零净损失的目标。

中国五矿《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介绍,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实施生态恢复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邦巴斯矿山为例,中国五矿在当地投放60万条鳟鱼幼苗,帮助矿区周边社区实施标志性的环境复兴项目。鳟鱼幼苗的投放有助于保护当地水生态系统,提升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在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矿采访时看到,这个位列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露天煤矿现场,纯电动矿用自卸车、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和大型运输车在矿区往来穿梭,原煤通过封闭的传送带外运,整个作业区不见扬尘;小山一般的排土场已经完全被植被所覆盖,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遍布。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植被覆盖率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在8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林河露天煤矿,原裸露的矿山地表已经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矿区一片生意盎然。摄影/章轲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5年来,该矿已累计投入超过18亿元,修复矿山7.7万亩,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9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95%以上。目前,该公司所属5座矿山全部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

中国矿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能做些什么?陈立伟表示,首先应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将生物多样性理念贯彻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学习和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对标国际领先矿企,调配资源补上企业发展短板;应用“缓解层级措施”的方法论,在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避免、减少和主动修复生物多样性损失;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促进全产业链达到生物多样性零净损失的阶段目标。

第一财经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中南大学矿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促进中心等机构已着手编制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南。该中心主任周科平介绍,中心已汇聚了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双一流”学科、关键矿产责任倡议、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力量,成立以来一直为矿业企业提供从勘探到开采过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技术支撑。

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矿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绿色矿山”建设。

在国务院新闻办19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介绍,矿业领域推进绿色勘查开发,所有在产矿山涉及的125个矿种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最低指标全覆盖。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行更为严格的绿色勘查要求,着力降低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新建矿山全面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生产矿山逐步改造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超过1000家、省级绿色矿山超过3100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七部门今年4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

《通知》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依法开采的矿山,要执行最严格标准规范”。根据《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工作要求》,国家将建立“黑名单”和责任追究机制。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对于绿色矿山建设,国家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通知》提出,在矿业权出让、整合及办理建设用地、用林、用草等手续时,依法依规对绿色矿山企业予以支持。符合协议出让情形的矿业权,允许优先以协议出让方式有偿出让给绿色矿山。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矿山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以及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矿山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在矿产开发的全过程中,绿色矿山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地开采,又要控制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陈立伟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绿色矿山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在整个矿山生命周期内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严格监管和监控,从源头上确保自然资源得到充分保护,避免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再进行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