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国导弹落后50年现状!山东女子造“天眼导弹”,获26项专利

早在2019年4月29日,中国曾公布了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名单。

其中最为亮眼的,是号称“导弹女神”的魏诗卉。此时的魏诗卉年仅41岁,却已经是一个拥有26项国防专利的导弹专家,打破了中国长达50年导弹制导技术落后于西方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

走上军工科研道路

魏诗卉出生于1978年,祖籍山东,是中国新一代两型导弹军方控制系统的负责人。

而要说到魏诗卉走上军工之路,就不得不聊到她的家庭。魏诗卉的家庭是很典型的“军工传家”。

魏诗卉的外公是青海省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作为一个设计师,魏诗卉的外公原本是没什么机会走上军工道路的。

但随着当时苏联开始大量援助中国工业项目,中国全国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援助中国

魏诗卉的外公就这样进入了大西北,作为一个建筑师参与了西北军工体系的建设。

到魏诗卉的父亲一辈,魏诗卉的父亲则成为了一个飞行员,使得魏诗卉从小就对于中国的军工和军事发展充满希冀。

在外公和父亲的影响下,魏诗卉虽然是女儿身,但也从小立下“从军报国”的决心。

因此当魏诗卉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大连舰艇学院,打算以军校为跳板,毕业后进入海军。

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有一件事改变了魏诗卉的人生,那就是海湾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湾战争

随着美国军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魏诗卉认识到了军工技术对战争进程的重要性。

于是原本打算进入海军服役的魏诗卉,也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从投身军队变成希望能研发高科技武器,加强中国解放军的战斗力。

于是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后,魏诗卉选择进入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现火箭军工程大学)进一步深造。

在这里,魏诗卉开始了导弹技术的研发,走上了军工道路。

魏诗卉主攻的方向,是导弹的制导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发射概念图

导弹的制导和反制导

一款导弹的性能不单单要看它的威力,还要看它打得准不准。

要提升导弹的精准度,就得提升其制导能力。

可以说导弹的制导系统就是导弹的“天眼”,导弹性能如何,八成要看其制导系统技术水平。

从导弹这种玩意出现在战场上以来,制导系统也在疯狂内卷。

从二战时期日本搞出的“碳基核心人工智能鱼雷”,到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红外制导技术,再到现在的图像制导、惯性制导、激光制导,乃至是利用地球经纬度制导等等,各种制导技术层出不穷。

在制导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干扰敌方导弹制导技术的技术,也在蓬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制导部

比如说应对红外制导,可以对外喷洒箔条,或者是对外丢诱饵弹。

这些箔条会反射强烈的辐射,诱饵弹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极高的温度,也会产生大量红外辐射,这些东西都可以干扰利用红外制导的导弹。

战机在躲避敌方锁定自己的导弹时,我们能看到战机往外丢各种闪光的东西,战机丢的就是箔条或者诱饵弹。

比如说雷达制导,可以通过雷达电磁波发现并锁定目标,然后导弹朝对方飞过去。

这时候要干扰对方的雷达制导,可以采用电磁压制,通过创造复杂的电磁环境来干扰对方的雷达。

为了应对这些干扰,导弹的制导技术也在不断迭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制导

你对我实施电磁压制,干扰我的雷达制导技术,我就给导弹上电子战能力,拥有抗电磁干扰能力。

你战机往外丢箔条和诱饵弹,我就不断加强红外制导精度,能够从一堆的箔条和诱饵弹中识别战机。

更有甚者,在导弹上装复合制导系统,也就是使用多种制导技术的制导弹头。一个弹头上可能集结红外制导以及惯性制导这两种制导技术,甚至可能更多。

所以导弹的制导技术,以及干扰制导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对抗中发展迅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发射

魏诗卉的科研道路

军工复杂且庞大,对普通人来说漫长且枯燥,但魏诗卉始终没有放弃。

进入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后,魏诗卉攻读了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

在导师的带领下,魏诗卉从最开始的优化导弹精度评定方法,到后来的寻找新的导弹制导方案,提高已有导弹制导方式的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

甚至到后来魏诗卉主持并论证了“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我国火箭军制导控制的相关部分,以及“973”项目,为我国很多导弹开了“天眼”。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魏诗卉已经成为了中国导弹制导专业的“学术泰斗”。

从2011年33岁的魏诗卉开始参与我国导弹制导领域的核心研发项目,到2019年魏诗卉进入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名单,这仅仅过去了8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

到魏诗卉进入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名单时,她已经获得了3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次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且身怀26项相关军工专利。

魏诗卉获得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出了她的才能。而在拥有才能的同时,她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比如说我们上边提到的优化导弹精度评定方法,我们说得轻描淡写,但魏诗卉为了寻找到这种方法花了很长时间,复印收集的学术论文资料如果堆起来能达到2米高。

为了追科研进度,魏诗卉甚至在怀孕期间还经常熬夜工作,经常是凌晨才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

为了更近距离的观测导弹制导效果,魏诗卉还一度跑到距离导弹落地准星100米以内观察,完全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而这样一个又努力又有能力的人,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参考资料:

【1】新华网·《打造导弹最强“大脑”》

【2】澎湃新闻·《【青年女科学家】魏诗卉:一身戎装 最美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