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主要指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婚姻为媒介所展开的和平交往,以调整相互关系,维护各自利益为目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可以连结两姓,缔结婚姻,更可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边疆和平。和亲作为一种常用的政治策略,为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有清朝的康乾嘉世提供了助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之一,与其他朝代相比,和亲规模大,次数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唐代和亲政策的内容

01.公主出嫁外蕃

唐代婚姻缔结,以唐朝公主外嫁吐蕃为主,当然也有周边首领的女儿入嫁唐朝,但只是少数。公主入吐蕃的方式主要有求婚和赐婚,边疆民族向唐求婚或是唐统治者直接赐婚。婚姻确定后,便要册封公主及确定婚期。

其次就是筹备婚礼,和亲公主确定以后,唐王朝开始着手筹备婚礼等事宜,设礼会使、婚姻使,由其专门负责操办婚礼。之后,任命送亲人员,举行迎亲典礼。

02.和亲与交聘

恩格斯指出,对于王公贵族来讲,“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乃是一种借新的婚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和亲政策正是一种政治行为的写照。唐与周边和亲民族的政治交往主要体现在确定名分、册封、结盟以及会盟这四个方面。和亲公主出嫁前,需要和亲聘仪;和亲公主入嫁后,作为子婿、外甥之国的边疆民族政权要定期来唐朝贡。双方带有政治交往色彩的和亲政策,也会掺入大量的经济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和亲与互市

唐朝与邻国的和亲不仅对政治有颇多益处,对于促进商品交流与经济发展更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边疆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一些物品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所以对中原的物资需求较大,依赖性较强。边疆地区的人们,为了满足物资需求,在和亲政策的推动下,要求增开互市场所。唐予以应允。另外,和亲双方的民间私市也相当活跃。

二、唐代和亲政策的作用

01.政治作用

在政治上,和亲加强了唐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战争减少,民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和亲本来的意思就是以亲促和,中原王朝通过和亲可以避免或是减少战争,维护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实现“烽燧不经”、“安养部落”之目的。比如贞观十五年期间,唐与吐蕃和亲后,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可谓是“数十年间,一方清静”。双方间几乎没有战争,唐朝边境安宁,呈现出一片祥和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经济作用

在经济上,和亲促进了唐朝经济贸易的发展。随着公主的和亲,唐与周边民族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促进了唐朝商业贸易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一方面,和亲带动了丝绸之路沿边城镇的繁荣。官宦商贾往来频繁,直接带动了沿边城镇人口的增加与贸易的繁荣。另一方面,唐朝获得了大量马匹,众多边地特产输入内地,极大丰富了唐朝和内地的物品种类。

03.人员交往

在人员交往上,和亲带动了蕃使、商人在中原地区的频繁往来。也有很多和亲民族主动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因此,派遣大量子弟来唐学习。在和亲的带动下,蕃族人员大量往来于中原地区,甚或是留在这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使民族差异显著减少,从而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利于社会和谐。

04.文学发展

最后,在文学发展上,和亲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条件,需要社会事件或是社会活动,尤其是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一方面,和亲女性成为诗人吟咏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诗人通过吟咏和亲女性出赛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壮志难酬。总之,和亲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政策,影响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对诗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05.民族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边疆地区通过与唐王朝和亲,树立起了和亲民族在边疆民族政权中的威信,有利于自身进行社会管理和政治统治,提高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甚至吐蕃为了获得与唐进行和亲的机会,不惜动用武力。

另一方面,和亲可以增强边疆民族对唐王朝的认同感。包括对唐王朝的文化认同、思想观念的认同等。唐王朝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成功吸引了很多边疆民族欲与之交好。而这,对促进民族融合与彼此之间的安定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唐代和亲政策特点

01.安边柔远

从汉代开始,和亲政策便被运用到民族关系中,后代王朝一直奉行。至唐代,和亲已不仅仅是一项民族政策,统治者将它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策。李唐建国之初,吸取了秦皇汉武和隋炀帝交兵胡越而至民间愁苦的经验教训,认为“怀柔”,化敌为友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初唐,便采取措施安宁天下,提出“要荒蕃服,宜与和亲”。

02.规模大、时间长

唐代和亲较其他朝代而言,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不仅与唐进行和亲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多,而且和亲地域也更加广阔,地理范围由北方、西北扩展到东北、西南等地区。此外,和亲的民族也不仅限于游牧民族,也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如南邵。最后,和亲的持续时间也更长。比如贞观时,弘化公主出嫁,前后便用去了整整四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不均衡性

唐与少数民族和亲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唐早期和亲次数较多,越往后次数逐渐减少,到唐后期,和亲只有7次。原因在于唐前期处于王朝的上升时期,国力强大,有足够的能力将周边民族吸引到唐王朝的周围。至唐后期,社会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国力下降,皇室衰微,渐失大国之威,且受到外敌入侵。因此对待少数民族通婚之事愈加慎重。

04.针对性

和亲政策本就是基于不同民族政权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婚姻为媒介所实施的一种策略,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唐王朝对不了解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轻允和亲。贞观时,唐与吐蕃交往之初,对其了解并不算多,面对吐蕃使者的求婚行为,太宗并未应允。其后,随着通过双方武力的较量与切磋,太宗认识到吐蕃的实力非同一般,方才答应求婚,以求得西南边境的安稳。

05.公主身份多样

和亲时,虽然女性都被称之为公主,但在出疆之前,她们的真实身份却非常多样。仅就唐代和亲而言,和亲公主的身份可以分为九类:皇女、皇妹、亲王女、宗室女、皇室外甥女、外戚女、蕃将女、世家大族之女、女妓。以不同身份的公主嫁给不同的民族,也体现了唐与和亲民族的远近亲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重视礼仪

和亲一直被认为是中原王朝与外族交好的政治外交行为,因此其礼仪一直被交往双方所重视。唐王朝内部对婚礼采取的是“六礼”政策,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少数民族和亲亦以六礼为基本参照。不论是中原王朝,还是边疆民族,都对和亲的礼仪无比重视。比如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边疆民族专门派遣使者谢婚以表示对和亲的重视。

07.单向性

唐与周边民族的和亲以单行婚为主,即主要是唐女入嫁少数民族的首领。少数民族之女嫁入吐蕃的情况则少之又少,屈指可数。这一点是唐与前后朝代在和亲政策上的主要不同,究其原因,则不能忽视思想观念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并未对少数民族的思想产生太大影响,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只要是能够和亲,则不在意通婚的对象。至唐代,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大加强,唐对少数民族有选择地进行和亲,大多数情况都是公主出嫁塞外,而很少迎娶域外之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总结

和亲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朝代兴衰更迭,总要有人为之献身,或是为国出征战死沙场,或是为求和平远嫁异国他乡。和亲政策的产生、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为求得一国的和平与百姓的安宁,那些远嫁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来的是整个国家的安稳。唐代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对抗外敌不再一昧地实行强硬政策,而是采取柔和的和亲办法,这一点更加具有历史意义。

唐代的和亲政策,虽然是由以前朝代传递而来,但也立足于自身情况形势,做出了相应改变,以更好地发挥和亲政策应有的价值。通过和亲,唐王朝以非武力形式,实现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睦相处的目的,不仅对当时中原王朝的政治安稳、社会安宁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后世的信息交融,沟通交流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同样,对于朝代的更迭也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新唐书》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