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之隔,两方天地。
从北京飞抵银川,再驾车前往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要穿越贺兰山。以山为界,沿途的植被有着明显的区分,贺兰山以东郁郁葱葱,以西土色苍茫。就这样,我们从温润的塞上江南,闯进了这片辽阔寂静的世界。沿着车窗向外望去,远处的沙漠中,有渐渐成势的绿色与沙砾裸露的大地较着劲儿。
吉兰泰镇地处阿拉善左旗中北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mm,年蒸发量却近乎达3000mm,是降水量的20倍。最顽强的植物才能生长,尤其被誉为“沙漠植被之王”的梭梭树丛,为这里带来生命的力量。今年4月,合生缦品牌在这里种下了一片林,种树人老巴在电话里给我们讲了讲梭梭树的故事,历经春夏,种下去的梭梭树怎样了?我们有些迫不及待了。
“生命的礼物”
从银川开车4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吉兰泰镇。老巴已等候多时,一见面便邀请我们去梭梭树林看看。
“这个地方离镇上大概45公里,有30公里的油路,15公里的土路。”跟着老巴驱车前往合生缦品牌梭梭树1号林的路上,往来的车辆越来越少,直到路上只剩下了我们。车子驶入土路之后,开始严重颠簸,走着走着甚至连路都没了。对我们来说,四周目光可及的风景无甚差别,但老巴却能清楚地辨别出方向。
前往梭梭树林的路上
“看,长得多漂亮!”一下车,老巴就向我们展示着今年春天种下的梭梭树。2024年,合生缦品牌成为了阿拉善的“种树人”,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公益行动“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以缦品牌业主和家人的名义在阿拉善沙漠种下梭梭树,用公益的方式邀请每一位业主成为阿拉善的新种树人。首批1000亩梭梭树已于今年4月完成种植,也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角”。
沙漠里,梭梭树整齐地排列着,虽然叫“树”,但比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树要矮小许多,还未长成的梭梭树,看起来更像是草,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朴实且顽强。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从一棵棵形似干枯稻草的树苗变活变绿的。而在沙层厚的地方,有的梭梭树已经伸展起枝叶,放眼望去,能够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
图为合生缦品牌梭梭树1号林,左边为4月8日种植梭梭树苗时拍摄,右边为9月19日拍摄,梭梭树已长高变绿。
为了适应干旱恶劣的沙漠环境和沙尘天气,梭梭树的叶片已退化成细小的鳞片状,并且根系发达,在吸收地下水分、牢牢锁住地表土壤的同时,也给予了周围伴生植物庇护。
如果要问“梭梭树给阿拉善带来了什么”,“生命”。这是生活在吉兰泰镇人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此次阿拉善之行梭梭树最打动我们的地方。因为它不只是自己用力活了下来,也让这片干燥的土地变得生动。
据老巴介绍,这片千亩梭梭树林的成活率在90%以上,预计将实现固沙面积约40万平方米。我们参观的合生缦品牌梭梭树1号林种植在牧民李金秀家的草场。今年是她和丈夫搬到草场的第四年,父母由于年岁大了,已搬回镇上居住,但家里的100多只羊还得有人照看。
李金秀表示,家里的草场已几乎没有植被,和以前过度放牧有一定关系,现在他们会注意不让草场超载。在她看来,种点梭梭树,少放点羊,草场好了,生活也就好了。“用梭梭树挡挡风沙挺好。现在有绿了,下午吃完饭在那边散散步,心里面可舒服了。”
和牧民打交道二十余年,老巴对牧民意识的改变深有感触。“现在我们项目区合作的好多牧民,已经意识到生态的脆弱。我们种下的梭梭树,几乎不用过多地操心。”目前,种植梭梭树的草场区域已用围栏精心围好,李金秀每天都会看着不让自家的羊群进去啃食。
可持续的副业
“过三年,等梭梭树长势好了以后,我也想嫁接一些肉苁蓉,给家里增加一些副业。”李金秀说道。
她家目前的家庭收入以放牧为主,但每年的情况并不稳定,就比如今年,因为降水少,草场干旱,羊出去找不到吃的,只能一直喂草料,而草料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因此,当她看到有认识的牧民家里种植梭梭树,嫁接了肉苁蓉后,心动了。“每棵树都能挖出来,几乎都能成功的。”
在阿拉善,靠梭梭树存活的还有这种珍贵的中药材——肉苁蓉,也被称为“沙漠人参”,主要依靠吸取梭梭树根系的养分为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今,种植肉苁蓉已成为当地牧民认可的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每年九十月份是肉苁蓉的最佳采摘季节,采挖出来的鲜肉苁蓉可直接售卖,可以风干后售卖。
在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潘多云家里,风干的肉苁蓉被整齐地码放在储藏间的架子上。干肉苁蓉形似树干,而表面的鳞片纹理,又会让人想到蛇,可以切片后直接泡水喝,其中秋季采摘的肉苁蓉风干后质地偏软,色泽更黝黑,也叫油苁蓉。“一棵梭梭树可以人工嫁接3到4个肉苁蓉,每亩产量大约在300到400公斤。采挖的时候把大的去掉,小的留下,只要不破坏它,只要梭梭树活着,它就活着。”潘多云说道。
1999年开始,阿拉善启动实施退牧还林工程。为改善家乡生态、增加牧民收入,潘多云便尝试摸索人工种植梭梭树、嫁接肉苁蓉这条路。“刚开始,特别困难。”抱着实验的态度,潘多云在第一年种植了3.7亩梭梭树,成功了;第二年种植了47亩,也成功了;第三年种植了192亩,但失败了。
梭梭树林
潘多云不甘心,通过去外地考察学习和总结经验,第四年又“大胆”种植了3000亩。这一次,他成功了。2014年,潘多云牵头成立了巴彦乌拉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整个嘎查种植梭梭树面积达25万亩,嫁接肉苁蓉达2万亩,为当地牧民增收带来了一份可持续的保障。
根据阿拉善左旗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6岁以上拥有草原且完全禁牧的牧户,每人每年补助15000元。潘多云表示,嫁接肉苁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可在每人每年草场补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李金秀就计划着等自家梭梭林嫁接肉苁蓉的时候,先去村镇上专门的培训班学点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吉兰泰镇,种植肉苁蓉以散户居多,且主要以传统的风干方式为主,距离形成规模化深加工和售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潘多云对肉苁蓉的产业化发展很有信心。
合生缦品牌种植的这片千亩梭梭树林,也将在梭梭树长成后嫁接肉苁蓉,并以礼物的形式赠予当地牧民,以助力提升他们的收入。这些来自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将进一步推动当地梭梭树接种肉苁蓉大规模推广种植,从长远来看,可有助促进当地治沙产业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其所带动的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的可持续。
新力量与新生机
阿拉善在因梭梭树焕发出新生机的同时,也需要注入新力量。这股新力量不仅来自于返乡的年轻人,也来自千里外的远方。
“目前吉兰泰镇林业工程已累计造林135万多亩。如果将个人、企业、协会等造林面积包含进来,可达150万亩。”吉兰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林业高级工程师巴志峡说道。巴志峡有着三十余年的治沙、造林、育苗经验,他所在的育苗基地平均每年为周边地区提供梭梭树等苗木两三千万株。据他介绍,目前从阿拉善左旗和屯池盐场至京新高速公路(G7)红古尔玉林收费站,已形成了100公里长、28公里宽的防护林带。不久的将来,人工造林地、工作林区、飞播区可将乌兰布和沙漠整个包围起来。
合生缦品牌一向主张追求空间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融入住房产品规划设计的细节,同时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践行品牌的生态责任。比如在广州市天河区,合生缦品牌历时一年多,收录了天河100种自然声纹,推出生态纪录片《于城市间听万物》,助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继“与城市共生计划”之后,合生缦品牌这次启动“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走出城市,来到遥远的阿拉善,希望为这片绿意萌生的土地许下未来承诺,并借此引发更多的关注,为重塑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和生活,持续注入充满绿意和善意的公益力量。
我在沙漠有棵树——“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公益活动现场
9月19日,我在沙漠有棵树——“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公益活动在合生缦品牌梭梭树1号林基地举办,阿拉善的新种树人们跨越山河,来到吉兰泰镇,为春天埋下的希望种子浇灌,感受沙漠中生命的力量。此次公益活动由合生缦品牌、中国新闻周刊联合主办,中国绿化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中国新闻周刊首席低碳传播官贾峰,著名主持人、媒体人欧阳夏丹,中国新闻周刊助理总编辑郑利文,合生缦品牌未来之林项目代表以及业主代表等嘉宾出席活动。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中国新闻周刊首席低碳传播官贾峰
据统计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对于这组数据,贾峰表示,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沙尘天气减少了。“和十几年前来阿拉善相比,再次实地来到这个地方,绿色的点缀变多了。这和全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息息相关。”
著名主持人、媒体人欧阳夏丹
欧阳夏丹坦言,这次阿拉善之旅解锁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来到阿拉善,身心都变得开阔了。当我种下第一棵梭梭树的时候,真的为它在沙漠中顽强的生命力所深深地震撼。沙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荒漠化。希望我们的生命中能够出现更多的绿色,可以骄傲地对人说,我在沙漠有棵树。”
中国新闻周刊助理总编辑郑利文
“在阿拉善,种树是一件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郑利文表示,合生缦品牌在努力穿越经济周期的同时,将公益的目光投向千里之外,做一件关乎未来的事,很不容易。梭梭树的成长也许无声,但善意的传递必有回响,中国新闻周刊希望通过这片公益林,讲好阿拉善种树的故事,让更多人参与到绿色低碳的行动中来。
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
“让遥远的树不再遥远。”陈蓬表示,每个人都是公益的主角,通过植树为沙漠披绿,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美丽中国增添光彩。中国绿化基金会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每一个公益者做好服务。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希望栽植的树木能够尽快长成一棵棵大树,一片片森林。
活动现场,陈蓬为合生缦品牌参与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颁发捐赠证书,并就其为中国西部荒漠化地区捐赠10000棵树的公益行动予以肯定。
走进阿拉善的种树人们
“因为梭梭树,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才有了一点点绿色。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也让我对生命充满敬畏。我们很感谢那些种树人,让我们的家乡阿拉善能够越来越绿。”在阿拉善,我们总能听到当地人这样的感慨。我们相信,在越来越多人的努力和关注下,阿拉善一定可以成长起一片未来之林。
作者:刘蕾
编辑:马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