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似天宫乐音,似心灵旋律,似素雅水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未登大庙,已闻乐声,白居易这句诗大概是对“文昌洞经音乐”的最好形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曲山大庙文昌洞经乐团)

洞经音乐流传于四川、云南,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洞经音乐最早是祭祀文昌的古乐,他的发源之地是文昌祖庭梓潼。

《文昌大洞仙经》是文昌祭祀科仪诵经法会吟诵的经文它不是一般的经文读本,而是谈演本。该谈演本能使观者易晓,诵者易悟,是一种通俗性的劝善歌。《文昌大洞仙经》是一种说唱体,散韵结合,常常有说、诵、咏,哨咏,宣咏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时,还有器乐伴奏,在《净坛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太上说法时,金钟响玉音。

百秽藏九地,群魔护骞林。

天华散法雨,法鼓震迷沉。

诸天庆善哉,金童扶瑶琴。

这段所说的金钟、法鼓、瑶琴都是在谈演洞经时的伴奏乐器。为谈演洞经伴奏的音乐称为“檀炽钧音”,这就是最原始的文昌洞经音乐。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蜀人卫琪上表将《文昌大洞仙经》献给朝廷,翰林学士张仲寿为注本题识云:“《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卫琪注本卷首绘有“苍胡吉宝檀炽钧音图”,图中绘有园物,光芒四射,周围绘有古乐器17种28件。由此可见数百年前用以谈演《大洞仙经》的乐器种类繁多,乐队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演《大洞仙经》时,有讲,念,唱,诵,宣等。讲,念,宣时只用木鱼击节。唱和诵是则用音乐伴奏,演奏时以鼓为号,管弦齐奏,钟,鼓,鼓并作。乐曲飘逸,轻慢,悠扬,舒缓,给人以敬畏和飘渺的神秘感。明清以来,谈演《大洞仙经》已走出庙堂,在民间文昌祭祀活动和文昌扫荡,迎送文昌时广为效仿。并通过民间渠道流传至云南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文昌的洞经音乐逐渐从文昌祭祀活动延展至民间的驱瘟除秽,祭祖祀宗,民间社火,法会设坛,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婚宴,寿诞,庆典等,文昌洞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吸纳了大量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昌洞经音乐通过上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她走出庙堂淡化了宗教科仪,走进世俗。根植民间,她广泛吸收营养而又自成体系,她韵味高雅,风格古朴,旋律清丽,婉转缠绵犹如天籁之音。给人恬淡闲适之感。她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昌洞经音乐精深博大,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特色,其乐凤充满教化的力量和引人向善的神韵和激情,在演奏方式和器乐配置上仍保留着古代遗风。目前文昌洞经音乐已被公布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类有重要价值而又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七曲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