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气象部门全周期服务“丰衣足食”

通讯员 吴彤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祖国北方,有一片形似“骏马腾飞”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近年来,内蒙古气象部门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积极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动能越来越足,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初秋时节,内蒙古大地上丰收味道正浓。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正时农业第八农场,绿油油的“牧草之王”紫花苜蓿长势喜人,一旁打包成捆的“草罐头”,即将送至奶牛的“餐桌”上。

“正准备收割今年第四茬苜蓿,气象局帮我们抢到了三天不下雨的‘窗口期’。”8月19日,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种植基地总经理张海龙说,如果苜蓿在收割后淋了雨,每亩经济价值会从2500元跌至2000元,如果再晚几天收割,苜蓿草就会开花,影响营养成分。

在苜蓿的生长过程中,不仅要经历霜冻、倒春寒、渍涝、冰雹等考验,而且冬季低温对次年返青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苜蓿种植全周期的气象服务需求,2023年,市气象局成立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创新团队,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打造国家级饲草观测基地。

蒸散量观测仪、轨道式植被观测仪、作物生育期智能识别监测仪、高标准农田试验仪等设备纷纷入驻农场,实况观测资料对比试验火热开展,人工饲草全生育期相关指标观测和产量、营养成分测定有了科学依据,气象信息成为生产管理的“指南针”。

打开智能气象节水灌溉小程序,张海龙能实时根据土壤墒情确定苜蓿需水地块,实现精准灌溉。“一年每亩能省下30元至40元,3000亩就是9万多元,”张海龙对此赞不绝口,“希望我们的农田在哪里,这样的设备就建到哪里。”

监测精密是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前提。登上32米高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鄂托克旗乌兰通用机场周边风光尽收眼底。这部由地方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天气雷达已基本完工,预计于今年9月组网运行,监测范围将有效覆盖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并可与鄂尔多斯市和银川市天气雷达实现组网拼图,极大增强对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而需要“知天而作”的鄂托克旗“吉祥三宝”——阿尔巴斯绒山羊绒、山羊肉和螺旋藻,也将得到更加贴心的守护。阿尔巴斯绒山羊是世界一流的肉绒兼优型品种,原绒被誉为“软黄金”。“我每天最关注气象信息。”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贺冬说,“每年3月是接羔保育期,如果出现寒潮,小羊很有可能会冻死。7月至9月是抓绒期,暴雨还会对羊群带来较大威胁。”

当地气象部门结合阿尔巴斯绒山羊的生理特性和生长需求,为养殖户提供繁殖期、育肥期、放牧期等全生长周期气象服务产品。“气象服务人员经常和我联系,还教会了我看雷达图!”8月8日,鄂托克旗出现暴雨天气,提早收到预警信息的贺冬,及时把羊群归圈,避免了损失。

“暴雨袭来,心里不慌!”同一天,内蒙古再回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鄂托克旗螺旋藻业协会副会长苏勇宁,在气象服务群里看到暴雨预报信息后,组织员工提前做好雨水疏通、大棚加固工作。

鄂托克旗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阴雨天少,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积累。在当地螺旋藻产业园数千座养殖大棚里,深绿色的池水不断循环流动,水中有数不清的点点绿色就是含有藻蓝蛋白的螺旋藻。

曾经,苏勇宁按照自己“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没注意暴雨预报,导致雨水倒灌进大棚,损失近20万元。当地气象部门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和需求,专门为螺旋藻企业组建服务群,每日发布天气预报信息,还联合自治区螺旋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如何更好利用气象条件提高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和产量。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结合精细化的气象服务,现在鄂托克旗每年生产螺旋藻粉达5200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远销到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煤而兴,不止步于煤。

与想象中的地表裸露、黑尘飞扬的露天煤矿不同,走进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荣恒煤矿,煤矿作业区边坡上的植被分阶成片、满目青翠,办公生活区房屋整齐、水塘清澈。

“露天矿山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式开采方式,就像‘切西瓜’。针对去掉‘瓜瓤’后的‘瓜皮’开展边坡种植,是稳定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荣恒煤矿矿长柴二荣说,他们在对煤矿复垦区的边坡进行覆土整形、植被重建、喷淋灌溉后,栽种了7000亩紫花苜蓿、小果沙棘等优质牧草和经济作物,目前植被覆盖率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以上。

为矿区重新穿上“绿衣裳”,并不是简单种上草就行了。种植紫花苜蓿需水量大,而该园区所在的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缘,生态环境脆弱,年均降水量仅为360多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

根据需求,伊金霍洛旗气象部门加强降水监测预报服务,帮助园区合理调控人工浇灌时间和水量,同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一次雨就能帮我们省下几百万元的成本。”柴二荣说。

荒地解渴、青草吐绿,更重要的是“小气候改善了”。在植树种草的基础上,荣恒煤矿还打造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矿山公园和景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带动了当地及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由黑转绿、由绿生金”。

黄河九曲,流经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呼和浩特等7个盟市,在内蒙古勾勒出神圣壮美的“几字弯”。在“双碳”目标下,黄河边的能源重镇,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

7米/秒以上风速区域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年均利用时数3200—360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5500—6200兆焦/平方米,年均利用时数最高可达1900小时……立足“风光”自然资源优势,当前乌兰察布市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草原上随处可见高高矗立的“大风车”、整齐排列的“蓝板板”。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但对新能源生产来说却是最危险的时期。雷雨天气多发,不仅影响发电量,还威胁着户外作业人员以及风机、线路安全。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