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江苏省姜堰市吴家舍村(现为泰州市姜堰区)发生了一件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600多名村民集体申请改姓。

令人瞩目的是,这些村民原本姓吴,却希望改回张姓,他们还声称自己是元末明初起义军将领张士诚的后代。

那么,这些村民为什么要申请改姓?他们的姓氏变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结果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家舍村的姓氏之谜

事情发生在2005年,地点是江苏省姜堰市城北的吴家舍村,村民们集体向当地政府提交了一份令人意外的申请:600多名吴姓村民希望改回张姓。

这个请求之所以令人惊讶,不仅在于人数众多,还在于他们背后的理由——这些村民坚信自己是元末明初著名起义军将领张士诚的后代。

村民们虽然日常生活中使用吴姓,但在祖宗牌位上,却都用的是张姓,这一传统在村里延续了数百年,“吴”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表面的姓氏,他们心里真正的家族姓氏是张。

村里流传着张士诚起义失败后,他的后代不得不改姓吴的故事,为了让后代不忘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在祖训中规定:“活着姓吴,去世后灵位姓张。”因此,村民们坚信自己有责任恢复张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理解吴家舍村的姓氏变迁,首先需要了解张士诚的历史,张士诚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起义军首领,出生于1321年,家境贫寒,以贩盐为生。

由于元朝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赋税,张士诚起兵反抗,并逐渐发展成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他的军队攻占了泰州和高邮,势力范围遍及江浙一带,最终自立为“吴王”。

张士诚的反抗并未能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军队逐渐腐化,并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节节败退。

1367年,张士诚兵败苏州,自杀未遂,最终被朱元璋俘虏并处决,年仅47岁,张士诚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他的死亡,也对他的家族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州城即将被攻破时,张士诚做了三件事:他将年幼的男丁送出城,烧毁了家族的户籍档案,并让家中的妻妾殉葬,尽管如此,张士诚的后代仍然面临朱元璋的追杀。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张士诚的两个儿子在乳娘的帮助下逃脱,投奔温姓人家,最终在当地落脚生存下来,为了保全性命,他们不得不改姓吴,并与当地百姓共同保守这个秘密。

尽管改姓吴让他们得以暂时避过灾祸,但村里的祖训始终提醒后人,他们是张士诚的后裔。因此,村里的祖宗牌位上,仍然保留着张姓。

这种“生姓吴,死姓张”的传统在吴家舍村延续了数百年,成为村民们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传木牌与家谱

为证明自己是张士诚的后代,村民们向媒体和专家展示了多项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祖传木牌。

据村民们介绍,这块木牌是由张士诚的第九代孙在清朝康熙年间制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代牢记自己的家族身份,木牌上清晰地刻着张士诚的后代世系,显示吴家的祖先是张士诚的第九代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木牌,村民们还展示了家谱和祖宗牌位,家谱上详细记录了自张士诚起的家族成员,祖宗牌位上则刻有张士诚的名字,村民们认为,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他们的改姓请求是有历史依据的。

为了验证村民的说法,专家和学者对该村的历史进行了深入调查。

历史学者张培元指出,根据史料记载,张士诚的儿子们确实在苏州城破后逃亡,部分记录也出现在《温张族谱》中。这些线索表明,吴家舍村的村民确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0年传承背后的文化意义

尽管专家的调查结果并未完全支持村民的说法,但吴家舍村的改姓行动仍在继续。

村民们向当地政府提交了改姓申请,由于涉及人数众多,改姓程序变得异常复杂,相关部门表示,改姓需要有合法的理由,而600多人集体改姓的请求让他们感到为难。

面对改姓过程中的各种阻力,村民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坚持认为,改回张姓不仅是对家族血脉的认同,也是对祖先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村民已经通过个人申请成功将姓氏从吴改为张,实现了他们恢复祖姓的愿望,吴家舍村600多名村民的集体改姓事件,反映了中国人对姓氏和家族传承的深厚情感。

姓氏代表着家族的历史、荣耀和责任,即便在现代社会,姓氏依然是人们认同自己家族身份的重要象征。

在专家和学者的调查下,虽然证据的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确认,但这一事件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姓氏文化中深藏的历史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