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柏钦,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惠州。现旅居加拿大。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中国画协会副会长。
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创作《踏平南海浪》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1972年国画作品《牧歌》被选送加拿大展出。1974年国画作品《主课》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80年国画作品《游春图》《钟道》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选送到日本和美国展出。1981年合作出版连环画作品《笑画》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创作二等奖。1981年由新加坡出版《单柏钦人物画册》,同年在香港出版《单柏钦画集》。1982年由新加坡出版《单柏钦素描速写选集》《单柏饮钟馗百态》画集,在美国洛杉矶、亚特兰大市举办个展,在加州大学、卡利威廉大学、墨塞学院讲学。
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美术创作有成就立功证书,同年由香港宝丽金公司和著名歌手邓丽君邀作《淡淡幽情》唱片画集(12幅画),并在香港获奖,在泰国举办个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柏钦画集》。198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个展并在省立多伦多美术学院举办讲座。1986年在新加坡出版《单柏钦画集》,其作品全部被收藏,在美国洛杉矶亚洲及太平洋博物馆举办个展,并应加拿大温哥华市教育顾问雷颂芭的邀请到温哥华美术学院任教,在西蒙菲莎大学美术展览馆举办个展。1987年在新加坡出版《单柏钦人物教材画集》。
1994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单柏钦画集》大型画册。1996年在中国台北市中山纪念馆举办个展。1997年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个展。2000年由中国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游子吟一一单柏钦旅加画集》。2002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单柏钦中国画展,由全国政协、中国美协、广州市政协主办。随后在广东画院举办单柏钦中国画展,由广州市政协主办;在北京大学举办单柏钦中国画展,并举办讲座,被北京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单柏钦中国画展,被天津美术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
2005年被聘任为广东培正学院副院长。2006年参加诗画红楼大型文化活动展。2007年至今往返于中加之间,进行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单柏钦》《大匠之门·单柏钦重彩人物画选》《岁月留痕一一单柏钦毛笔素描》等多部专集。
八十抒怀(节选)
文/单柏钦
我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今年87岁。我没有读过几年书,我的文学历史知识是靠自学得来的。我爱上了画画,是天性的使然。如果问我为什么画画,很简单,从中得到快乐。我没有老师,我的老师就是印刷品“小人书”,临摹就是我的日课,我的要求就是尽量画像、画好,自觉自悟。1954年,我自学画了十多幅连环画《鸿门宴》,荣幸地参加了广东省和全国青年美展,并获优秀奖。
1955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报考了广州美术学院,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被录取。关山月是院长,杨之光是系主任,王肇民先生教素描、色彩,也教我做人。他说:“一个人偶尔画好一张画,靠的是天赋、是灵感,几年画好画靠的是基础,而一辈子画好画靠的是学养。”我忘不了他的这句使我终生受益的话。
在美院就读的四年间,我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时光,未敢懈怠一分光阴。我跟随王肇民先生,主要功夫下在素描、色彩、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速写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我师从关山月,从传统入手,笔墨的表现力得到了强调,同时也深受这位岭南画派传人的影响,对岭南派“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革新精神有所领悟。杨之光属于徐悲鸿写实主义体系的画家,他的中国人物画作品对我的影响深刻,他不仅通过写生,把包括关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创作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传统的写意笔墨之中,而且开启了我的人物画创作思路。
我的毕业创作《踏平南海浪》(1960),可以说是我经过四年“学院派”教育所交的答卷。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我熟悉的渔民生活,在尽量发挥传统笔墨精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现实中渔民赶海的人物群像。就表现题材而言,已由强烈的社会性主题转向平凡的生活性主题,形式风格也由写实走向了写意,强调通过“线”的虚实、粗细、浓淡、枯润、轻重的变化、来联系造型体面和笔墨的关系;既有笔又有墨,既表现了形又表现了体面。初出茅庐的我不经意间创作的这幅作品,获得了成功,不仅入选了全国美展和出国展,也被多家报刊发表而声名鹊起。我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希望,决心沿此路径通过主题的挖掘、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笔墨的挥洒、意境的营造踏上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之途。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阅历了许多风云变幻,我愈加明确和坚持艺术的产生和存在的真正价值,是“真、善、美”三元素。尽管东西方的文化各异,各种流派和技法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绵不息,但都不能违背这一主旨,这是世界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最好的印证。因此,我以“真、善、美”的原则作精神支柱,这也是使我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弥老弥精的源头活水。这是我的艺术取向,也是我的人格写照。
我的艺术没有固定的风格,也不局限于固定的题材。我的原则是,发现美,有冲动,才去表现。我要把真情奉献给艺术,不放过人世间的点滴美好,要在视觉能够感受和表达美好因素的基础上,从传统的文学诗词、神话传说、名人轶事中受到形象和意境美的间接触发,从而创作出大量的古典题材作品,同时在现实生活、音乐舞蹈及自然美的直接触发下,探索和创作出大量的现代人物和风景作品;并在空间、体积、形式、旋律、气韵、意境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与启发下,由自然美向艺术美升华,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中国画。
艺术家有两条生命:一是自然生命,二是艺术生命。如果自然生命可以活到100岁,但艺术生命也许30岁就停止了,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艺术家。我曾说过:“我有着70岁的身体,20岁的脑袋。”今年87,也不过是而立之年。我相信,自然生命有限,艺术生命无限。作为艺术家,要保持旺盛的创作愿望和探索精神,“生有涯,知无涯”,让岁月酿造作品,让艺术之树长青,今生无悔。为此,我坚持每天看书,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史论的都看;也坚持每天习字,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都练。从勤奋变成习惯,又从习惯变成乐于此道。我总觉得要学的东西挺多,东方的、西方的、民间的、古代的、现代的,有许多东西值得我汲取、融会、贯通,以更深入更充分的表现技法,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现实理想的美,也使我在西方寂寞的环境里感到精神上的丰富和充实。
艺术和其他商品不同,不能唯功利是图。尤其是画画,绝对不能想到功名与金钱,否则,必然庸俗乏味而没有生命力。我这一生,上苍给我最大的恩赐是坚忍力,可以吃苦耐劳,可以忍受饥寒,可以毫不动摇地以艺术作为人生的信仰,把“真、善、美”奉为作画的圭臬。我不是靠着一点薄有的虚名,去巴结求位,去自吹自擂,去营逐生涯。迄今为止,我为艺的最大满足感就是作画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之后的果实。抛开世俗的喧闹,我寄身异域,心平气和、踏踏实实地摸索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有人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没有打算,我只重实践,我看齐白石画画也没有打算。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状态。
我经历过不同制度的社会,也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平时期、动荡年代、开放年代。我去过许多国家,曾和一些美国的朋友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天堂,总是不完美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每天都在做梦,想我的辛苦一生的老母亲,念我的旧朋故友再聚首。每次回到祖国,眼见祖国一天天地繁盛强大,我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奋,回归之心日益强烈。
我最大的梦,就是想把我的所学所养带回祖国,让祖国人民知道我的艺术、我的追求,我的成就。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出书,办展,教学。我先后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广州画院、广州美院、北京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还准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大型的个人画展,完成我的最大心愿。我荣幸地被北京大学、广州美院、天津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多次进行学术讲座,传播我的学术思想。2005年我又被聘为广东培正学院副院长,并设立教学点,进行中国人物画的教学。我还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在更多的国内大学进行教学活动,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实践让东西方文化交融互通,去追求艺术的本真,推动中国人物画的研究和发展。
艺术家要有美的感受,要有兴奋点。如果艺术家没有兴奋点,都是冷冰冰的东西,其作品是不可能感人的,也不可能引起共鸣的。在我这个年龄,我只想画我喜爱的东西,功名利禄对我来说已没有了意义。从大的方面讲,我还想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缩小一点讲,画画已成为我的习惯,说陶冶心情也好,说养身修性也罢,画画已和我的生命割舍不断。就这样画下去,按西方最新研究成果的说法,大脑可以用到100岁还保持不退化。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艺术家,跑遍了大半个世界,走了漫长的路,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留下的只有怀念。往后的岁月还是想回来,回到我自己的祖国,落叶归根。抚今思昔,我深感上苍的眷顾,无憾今生!
《020艺术观察》常年作品征稿
1、投稿内容: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作者生活或工作照片、简历。艺术评论或自述。作品20幅左右,请标注作品名称、作品尺寸和创作年代。
2、投稿要求:画种、题材不限,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作品电子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打包成压缩文件发送至邮箱:541794294@qq.com。
4、我们不赞成一稿多投。本次活动只收取一定支持性费用。
5、为了便于快速联系,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13928888211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