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种业振兴行动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定本土特色白蚕豆,一度只有零星种植,现在已推广到全区8个街镇及青浦区;被称为“植物海蜇”的崇明金瓜,也曾经历种性退化之困,如今年产量达到1.5万吨,还远销海外……

2021年至2023年,国家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种质资源普查,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首次纳入国家全面普查。

在三年时间里,上海统筹多方专业力量,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419份、畜禽遗传材料13万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124份,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同时,调查过程中也注重同步保护,建成6个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原生地保护13个地方特色优异资源,建立起市级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置于种业振兴的战略框架下,上海正利用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抢占种源农业高地,推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表示。

前所未有的大协作

为什么是种质资源,而不是种子资源?“种子是种质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通过采收种子的方式保护遗传性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业管理处四级调研员陈昕来解释,上海已实施保护的资源类型还包括果树花卉植株、食用菌菌株、畜禽水产活体、冻精、胚胎和体细胞等。

中国是农业大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风貌,造就了独特丰富的种质资源。不过,种业大国并不等于种业强国。在种源供给、育种创新和国际竞争的一些细分领域,我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整体上仍存在差距。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就必须把握种源这一农业“芯片”,首要环节就是摸清家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征集调查,距今已分别过去30余年和10余年。

此次普查开始前,有专家注意到,一些南方省份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退出生产消失率达到72%,超过一半的畜禽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18%的畜禽地方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的状态。

如果不抓紧开展普查保护,很多特有品种很有可能永远消失灭绝。为此,国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种质资源普查,上海作为直辖市之一,首次被纳入国家的全面普查

“这是上海在种质资源工作方面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协作。”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在本次普查中承担着枢纽功能,接收各区、镇、村里排摸来的种质资源,处理后移交给国家库。基因资源库副主任杨华告诉记者,农业部门统筹多方专业力量,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技术骨干队伍,9个普查组、3个调查组和1个专家组,在国家下达8个普查区、5个系统调查区地基础上,将范围延伸覆盖全部9个涉农区、96个重点乡镇和509个行政村。

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得到市民和农民的关注,甚至积极主动参与。差点灭失的野生大豆,就在本次普查与收集行动中被抢救回来。

崇明城桥镇的郁永家老人,是一位种子收集爱好者,他看到资源征集公告后,想起周边待动迁的地块上,生长着一片野生大豆。郁永家主动联系调查人员,提供这一线索,调查人员随即同他一起前往相关田块,实地察看生长情况,最终留住了这一珍贵的资源。

边保护边转化

与前两次普查相比,上海本次不光是聚焦农作物,还将普查范围覆盖到食用菌和花卉,收集的资源新增作物种类48种,既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资源品种,如蚕豆、扁豆、芋头、茄子、小菠菜等,也有之前较少关注的调味作物,还在佘山等12座山林地带,发现了多份胡秃子、树莓、野蒜等野生资源。

在普查过程中,上海采取边调查、边收集、边保护的措施,避免资源得而复失,共认定了6个保护库(圃),将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以及13万份畜禽遗传材料全部分类入库(圃)保存。

同时,对列入首批市级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的崇明金瓜等13个地方特色资源,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异地方特色资源的原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边调查边保护,让一些品种“活”起来,背后是农业人员的久久为功。嘉定白蚕豆曾面临退化之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它因为经济效益低下,并受日本蚕豆品种的市场冲击,只有部分农家还有零星种植,种性出现明显退化。”嘉定区农技中心蔬菜科科长邹丹蓉说。

嘉定白蚕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定白蚕豆。

这几年来,区里先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农户自留种,建立新优资源保护圃和鉴定评价体系,开展提纯复壮工作,将这一地方资源推广到全区8个街镇和青浦区,种植面积增加至1509亩。

这些熟悉的老品种,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儿时记忆,寄托着共同的乡愁。在业内人士看来,发掘这些珍贵的资源,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还要将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探索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模式,让好滋味回归更多市民的餐桌。

崇明金瓜以不用切自成丝为特性,口感香脆,被称为“植物海蜇”。由于农民长期的自繁自种,加上崇明金瓜对崇明地区的“专属性”,引起了种性的退化。

崇明区农业人员及时行动,跑遍18个乡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并开展崇明金瓜选育杂交工作,育成并通过认定了4个新品种

崇明金瓜以不用切自成丝为特性,口感香脆,被称为“植物海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明金瓜以不用切自成丝为特性,口感香脆,被称为“植物海蜇”。

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邵锋告诉记者,目前,金瓜的栽培面积超过7000亩,年总产量1.5万吨。当地已开发出盐渍金瓜丝、速冻金瓜丝、真空小包装金瓜丝等加工产品,部分远销国内外大中城市和日本、东南亚地区。

抢占种源农业高地

在位于上海市农科院的全国首个农业生物基因库里,低温环境下保存着20余万份种质资源。三年来,普查收集的最新资源相继入库,成为育种创新的源头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低温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低温库。

从种质丰富程度来看,上海难以与四川、云南等资源大省相较。但优势在于,利用科技、人才等资源,抓住农业的关键“芯”片,搭建种业创新发展平台,使上海成为种源成果展览展示、试点试验、示范推广等多功能的策源地和试验场。

朝着这一目标,上海正壮大自身种源农业实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模式,已建成运行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1030亩,年种植南繁材料10余万份,列入海南省“共推共建南繁高水平试验基地”。

种业创新攻关实现重要突破。“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市农科院罗利军团队研究并提出发展的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相比传统水稻可节水50%、节肥30%,减少碳排放90%,目前在我国和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

还有鲜食玉米、耐热青菜、香菇、白色金针菇、锦绣黄桃、河蟹等特色种源,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13%,位居全国前列。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从好种子到好产品,中间的产业化路径,是实现育种价值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种业企业作为科研与市场的桥梁,承担着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能。

这几年来,在国家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推动下,各地合力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目前,上海共有持证种业企业158家,5家企业、3家专业化平台入选国家种业阵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上市企业2家。上海中科荃银牵头的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2023年被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

有专家指出,上海在种源农业的产业化、示范性引领方面还需持续发力,比如目前国内排名前10的种业企业中,上海还没有企业上榜,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上海打造种源农业新高地的发展潜力。

对此,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加快布局种源农业,计划培育5—8家行业领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依托“张江种谷”、光明集团现代种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种业产业孵化基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上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