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学术

2024 年 5 月 29 日,美国 Howard 研究所/麻省理工张锋院士团队与日本 Osamu Nurek 团队在Nature合作发表研究「Structural basis for pegRNA-guid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by a prime editor」一文。该研究展示了 SpCas9-M-MLV RTΔRNaseH-pegRNA-target DNA 复合物在多个状态下的冷冻电镜结构,为先导编辑系统的机制解析和工具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1]。

2024 年 8 月 28 日,张锋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diversity and DNA cleavage mechanism of Fanzor」。该研究工作首次报了 Fanzor(Fz),作为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 RNA 引导的内切核酸酶,在物种分布和分子结构方面的多样性,并具体阐述 Fz 通过改变功能结构展示出的基因编辑潜力,为未来基因编辑工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仅隔一日,2024 年 8 月 29 日,张锋团队在Science重磅发表「Phage-trigger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assembles a toxic repetitive gene from a noncoding RNA」 一文(图 1)。该研究工作报道了原核生物中由噬菌体触发,利用非编码 RNA 逆转录生成毒性串联重复序列,并组成新的启动子和开放阅读框,促进毒性重复蛋白的转录表达和终止感染反应的过程和机制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1 相关研究(图源 [3])

  • 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基础,最早由弗朗西斯 · 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1958 年),描述了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过程。经典的中心法则包括复制(replication),转录(transcription)和翻译(translation),揭示了 DNA、RNA 和蛋白质之间的信息流动路径 [4]。1970 年,美国科学家霍华德 · 马丁 · 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和戴维 · 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同时分别在逆转录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证明遗传信息也可以从 RNA 流向 DNA,打破了原有「DNA→RNA→ 蛋白质」的单向流动观念,对中心法则进行了重要补充 [5]。

  • 逆转录防御(Reverse Transcription in Defense):通常指原核生物(如细菌)利用逆转录酶对抗噬菌体感染的一种生物学机制。本文中涉及的 DRT2(Type 2 Defense-associated Reverse transcriptase)防御系统是一种区别于 CRISPR-Cas 系统的细菌防御策略。与 CRISPR-Cas 系统通过切割入侵的噬菌体 DNA 不同,DRT2 系统通过逆转录,在噬菌体感染时生成编码毒性蛋白的序列,进而终止感染。

主要研究内容

1. 噬菌体可触发 DRT2 防御系统终止感染

DRT2 系统由一个 280nt 核苷酸的非编码 RNA(ncRNA)和其下游一个编码 425 个氨基酸(a.a.)的逆转录酶(RT)结构域蛋白组成(图 2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DRT2 系统可以防御 T5 和 ZL19 噬菌体。DRT2 的表达不影响 T5 噬菌体对大肠杆菌细胞的吸附,也不影响 T5 感染细胞后的存活,主要通过减少病毒离子的产生和防止细胞裂解发挥作用。

2. DRT2 系统在噬菌体感染时通过逆转录 ncRNA 产生重复双链 cDNA

为证明 DTR2 系统的 RT 组分在噬菌体感染时可转录相关的 ncRNA,作者对 T5 噬菌体感染后的大肠杆菌(表达 DRT2)进行 PCR-free 长读长测序,证实 DRT2 的 RT 组分在触发噬菌体感染信号后可逆转录产生串联重复 cDNA(Concatemeric cDNA, cc DNA),图 2B-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2. 噬菌体入侵触发 DRT2 系统逆转生成 ccDNA 重复序列(图源 [3])

3. DRT2 系统逆转录产生 ccDNA 通过重塑启动子发挥防御功能

为检测 ccDNA 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者首先对 42 个密切相关的 DRT2 ncRNA 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尽管整体 RNA 保守性很高,但编码 ccDNA 的模板区域在核苷酸水平的保守性最低(图 3A)。随后,研究者在 ccDNA 的模板区域进行了一系列突变实验,结果发现大多突变虽然可以维持 ccDNA 的生成,但表现出噬菌体防御能力的丧失。

进一步,研究者在 ccDNA 序列比对中发现了两个保守序列:TATAAT 基序位于模板 5' 端 12 nt 处, TTGACA 基序位于模板 3' 端 12 nt 处(图 3B)。在 ccDNA 中,相邻重复单元内的-10 元件与下一个重复单元的-35 元件精确地以 17 bp 的间隔相邻,重建了一个与强启动子完全匹配的启动子(图 3C)。突变-10 和-35 元件可以破坏 ccDNA 的启动子,从而消除噬菌体防御,此外,-10 突变体还可能抑制 ccDNA 的生成(图 3D-F)。

以上结果提示噬菌体感染后生成的 ccDNA 可以通过重建启动子,用于起始转录与原始非编码 RNA 不同的重复 RNA。这种启动子的重塑跨越了重复单元之间的连接,为噬菌体防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子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3 DRT2 逆转录生成的 ccDNA 可进一步转录形成 RNA(图源 [3])

4. DRT2 系统产生的 ccDNA 通过编码毒性 ORF 发挥噬菌体防御作用

为探索 ccDNA 编码蛋白的能力,研究者从 42 个与肺炎克雷伯菌 DRT2 系统密切相关的同源序列中推断出理论 ccDNA 序列,并发现每个 ccDNA 序列都包含一个跨越重复连接的单一阅读框,并且没有终止密码子(图 4A)。如果重复单元长度不是 3 的整数倍,会导致下一重复单元出现移码并产生一个终止密码子,消除噬菌体防御(图 4B-C)。

因此 ccDNA 编码的开放阅读框在噬菌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基因仅在噬菌体感染的细胞中合成,且长度可能非常长(取决于 ccDNA 的重复量),因此被命名为 neo(永无止尽的 ORF)。NEO 蛋白序列与所有已知的的蛋白质结构域不匹配,结构预测显示其蛋白结构主要为低置信度的重复性 β 链或 α 螺旋结构(图 4D),且无酶活性。进一步,研究者将 neo 构建体转化至大肠杆菌,发现 neo 的表达可能通过产生有毒的重复蛋白可以抑制细胞生长,进而阻止噬菌体的传播(图 4 E-F)。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4 DRT2 ccDNA 编码的毒性 ORF(图源 [3])

5. DRT2 系统产生 ccDNA 的分子基础

前序工作中,研究者发现噬菌体感染触发 DRT2 系统的逆转录酶(RT)将 DRT2 非编码 RNA(ncRNA)的模板区域逆转录成串联重复的 ccDNA,然后以 ccDNA 为模板转录(正向转录)成新的 mRNA,最终被翻译成毒性 Neo 蛋白终止感染。由于 neo 基因相对于原始 ncRNA 是「反义链 」,因此需要转录 ccDNA,这只有在双链 DNA 上才可能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者借助生化重建和冷冻电镜(cryo-EM)技术,探究了 DRT2 逆转录酶如何识别 DRT2 ncRNA 并选择模板区域产生 ccDNA 的分子机制。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在非噬菌体感染的细胞中使用 T7 启动子过表达 DRT2 操纵子,纯化后对该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进行成像,进一步结合结构、生化和测序分析详细解析了 ccDNA 的生成机制。作者发现 DRT2 RNP 执行 RNA 引物引发的反转录,该模板区域在刚性的 5' 和 3' 支架之间松散地保持。负链重复合成过程中,DRT2 RT 随机从 RNA 模板逆转录「跳跃」到 cDNA 模板 DNA 聚合酶活性,以进行第二链合成。产生的 ccDNA 表现为一个延长的发夹,并在功能上表现为双链 DNA(图 5)。这些发现为理解 DRT2 防御系统如何通过逆转录 ncRNA 产生具有防御功能的 ccDNA 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5 ccDNA 合成的分子机制(图源 [3])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与传统中心法则中 DNA-RNA-protein 遗传信息的单线性流动不同,本研究工作揭示了原核生物中的 DRT2 系统可通过逆转录酶(RT)组分对 ncRNA 的中心模板区域进行逆转录,产生可编码有毒蛋白的 ccDNA,来发挥噬菌体防御作用。DRT2 机制提示基因组以一种新的「暗物质」形式存在,这些基因仅在逆转录后才可见。DNA 本身并不直接携带编码信息,而是通过逆转录生成新的 DNA。新生成的 DNA 获得编码能力,随后被转录为 mRNA 并翻译为蛋白质。这种在 DNA 中不存在的 ORF 生成方式,为我们深度解析了一种全新的由噬菌体入侵触发,并以逆转录为核心的细菌防御的复杂机制。然而,目前还有很多关于 DRT2 防御系统的作用机制的重要问题尚无明确解释,例如 DRT2 系统如何感知噬菌体入侵(sensor),效应蛋白 NEO 如何发挥毒性抑制细菌生长等等,未来还有待深入研究与解答。

简介:(上下滑动查阅)

张锋,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核心成员,MIT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德研究所研究员,是 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先驱之一。他因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包括 Lemelson-MIT 奖、唐奖和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等多项殊荣,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医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张锋的研究聚焦于开发基因编辑工具及其精确的载体,并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失调和衰老等领域,致力于为人类健康提供创新的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

[1] Shuto Y, Nakagawa R, Zhu S, Hoki M, Omura SN, Hirano H, Itoh Y, Zhang F, Nureki O. Structural basis for pegRNA-guid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by a prime editor. Nature. 2024 Jul;631(8019):224-231. doi: 10.1038/s41586-024-07497-8. Epub 2024 May 29. PMID: 38811740; PMCID: PMC11222144.

[2]Xu P, Saito M, Faure G, Maguire S, Chau-Duy-Tam Vo S, Wilkinson ME, Kuang H, Wang B, Rice WJ, Macrae RK, Zhang F.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diversity and DNA cleavage mechanism of Fanzor. Cell. 2024 Aug 21:S0092-8674(24)00844-4. doi: 10.1016/j.cell.2024.07.05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08796.

[3] Wilkinson, M. E., Li, D., Gao, A., Macrae, R. K. & Zhang, F. Phage-trigger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assembles a toxic repetitive gene from a noncoding RNA. Science (2024) doi:10.1126/SCIENCE.ADQ3977.

[4] Cobb, M. 60 years ago, Francis Crick changed the logic of biology. PLoS Biol 15, (2017).

[5] Coffin, J. M. & Fan, H. The Discovery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2016) doi:10.1146/annurev-virology-110615-035556.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或有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有意愿应聘兼职作者的老师,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丁香学术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丁香学术所拥有。丁香学术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