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专家也被民众亲切的称为“砖家”,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各种层出不穷的“奇葩发言”。
网友对他们的看法也普遍是高高在上、为资本说话以及浪费公共资源等。而在我国就业率不乐观的前提下,专家又发布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失业税
想要挽回我国的就业率,就需要对失业民众征收失业税,在这个税收形成之后,社会劳动力就需要去主动的找寻工作。
虽然其言论的建立基点是年轻人的摆烂,以及全国的失业人口数据的上升,但这样的税收,并不合适,且也不是解决办法。
而这个言论,在当时网传是北大教授梁建章所言,其后掀起了舆论热潮,梁建章还甚至专门出面辟谣,声称此为以讹传讹,故意污蔑。
而这个失业税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7月份,却又为何被扣到了他的头上,或许与其之前的发言有关,比如:“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这类型不食人间烟火的发言,着实不少。
事实到底与否,如今已是真假难辨,但失业税,这样一个明显向弱势群体施压的税种,能够被思考出来,不免让人有些脊背生寒。
要知道一个社会的底线和温度,不是在于强势力群体所能达到的成就,这是天花板,而是对于弱者的相处和态度。
首先,从税收的角度去看,税收的本质是向社会劳动力征收劳动所得中的一部分份额,并运用在社会各种系统之中。
但失业税,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税收,更贴切的称呼应该是一种社会罚款。
而如果这个罚款落地之后,那么就会导致失业人口中的部分成员产生处突的行为,一方面继续要求劳动力收入产生提升,而另一方面则会选择消极态度,也就是你收税,但是我不交。
而策略落地之后,那么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社会群体中的失业人口转移地点,从社会生活转移到强制劳动生活之中。
回到专家论言的基点去看,的确失业人口数据下降,但是被犯罪的人口产生了上升,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加剧之后,专家们或许也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保持沉默了。
那么从失业税跳出,社会大面积的失业是如何产生的呢?社会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来挽回劳动力的社会生产呢?
该怎么做,能怎么做
专家的出发点之所以异于常人,实际上,他们过多考虑的是劳动力该怎么做,而不是社会能怎么做。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为什么失业人群会持续的上升呢?
根据相关的人口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国人口中的失业率为5.3%,而在进入到2022年的时候,该数据上升到了5.6%,年末时数据出现了下滑,但是整体比例仅下降了0.1%。
而根据全国人口数据计算,现在整个社会的失业人口,已经达到4000万甚至更高。
而除了失业人口上升之外,全国的CPI指数也在产生上升,虽然幅度仅为2.0%。但结合失业去看,或许导致失业的原因在CPI,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准确的讲,二者的关系实际是一种间接关系,根据直聘软件及职业搜索热度观察,其实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并没有过多的热门职业出现。
人们在挑选职业的时候,更多看重的是收入与五险一金。但是这些提供高收入的企业,在劳动力的挑选机制也更为完善。
这就导致了剩余劳动力,如果想要参与到社会生产中,那么必须进一步降低就业标准。
而在CPI的影响下,劳动力为了使得社会生活能得到满足,也需要按照CPI数据的表现,选择能够产生更多适配的行业或是职业。
但是符合这个诉求的企业,仅有月收入在6000以上的企业,而绝大部分的招聘企业,开到的工资仅能在2000~5000元之间,劳动力即使想要选择,也无法完全脱离生活成本参与选择。
那么社会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也许仅能做两件事。
首先是克制CPI的浮动。也就是商业产品需要形成一种大幅降价,劳动力收入,继而落到一个新的低点,但这就涉及到了多个领域以及多种链条的改变,且适配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另一件事,则是要主动的获取劳动力或是培养劳动力,社会机构或是商业机构,可以更多的吸纳基本劳动力,通过培训或是再教育使得劳动力产生适配。
但这样的行为前提,不能是收费,而是要利用后期劳动力转化来完成费用的赔付,也就是从雇佣关系上升到利益共同体。
理论的确可行,但实际上无论社会机构,还是商业机构其实都不会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利润考量,一方面是整体社会存在职业的偏见性,且也不是所有的培训,都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结语
在失业人口中,其实还有另一个社会发展导致的问题,过度的鼓吹学历,或是以学历来判别劳动力价值的观念,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没有大量需求的前提下,过多的鼓励高学历劳动力出现,那么在劳动力培育完成之后,又要由谁来买单呢?
劳动力错了么?错了,他们需要去劳动。社会错了么?也错了,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包容。
想要问题解决,或许只能考虑如何让劳动力多面发展,而不是仅凭技术或是学历来谋求生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