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生现场

写真而非写实

中国画的写生是“写真”而非“写实”。这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艺术理念的深刻分野,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对于自然、人生及宇宙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宁夏隆德》68x68cm 2019年

我们需明确“写真”与“写实”二者的区别。“写实”,顾名思义,是追求对客观对象形态、色彩、光影等外在特征的精准再现,力求达到视觉上的真实感。而中国画的“写真”,则是写事物本质和典型特征,强调传达内在精神与意境。“写真”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态,而是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疏密虚实,以及构图的巧妙布局,来捕捉并表现对象的整体神韵与气质,达到一种超越形似的“象外之象”。中国画之所以倾向于“写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反映到艺术上,便是追求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非简单的模仿或再现。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通过直觉和感悟去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更注重内心感受的抒发,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外在世界的精确描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池镜荡开》68×68cm 2018年

具体到绘画技法上,中国画中的“写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笔墨的运用。中国画以笔墨为灵魂,通过不同的笔法、墨法,表现出物象的状态、时态乃至生命力。这种表现方式,往往超越了物象的表面形态,直指其内在精神。二是构造的经营。中国画讲究“经营位置”,即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通过巧妙的布局,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和深远的韵味。这种构图和造型方式,既体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三是色彩的运用。中国画色彩虽不及西方绘画丰富多样,但其“随类赋彩”“随意赋彩”的理念,使得色彩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增添了画面的意境和情趣。

因此,中国画之“写真”非“写实”,实则是对自然与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表达。它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再现和视觉冲击,追求的是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暖日》68x68cm 2019年

写错而非写对

在艺术上,对与错,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所看到、观察到的物象,实际上都带着人类视觉里的错误感知——错觉。与西方古典绘画追求极致的物理写实不同,中国画写生更倾向于捕捉那些微妙而难以言喻的错觉之美,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象再现,而是深入到意境与情感的表达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出海》68×68cm 2018年

中国画写生,讲究的是“写心”“写意”而非“写实”。这里的“写意”,并非简单地随意挥洒,而是指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想象,对自然物象进行提炼、概括和再创造。这种写意精神,使得中国画在表现上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它的创造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物象的错觉捕捉,而每个画家的错觉感知不同,就构成丰富多彩的绘画虚拟世界,而非千篇一律的照相写实。比如,在山水画中,画家可能不会完全按照山的实际形态去描绘,而是会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原则,对山势进行夸张或简化,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之美。这种美,是画家与自然对话后产生的独特感受,是错觉与真实的交织,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出海》60x60cm 2015年

写生中的错觉,还体现在画家对情感的投入和想象力的发挥上。画家在写生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笔墨之间,通过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敬畏或思考。情感投入的多寡,往往会决定画面意境的深入与否。因此,强调写故乡之景胜于写他乡,这不是狭隘,而是情感投入的真挚与否——他乡只能走马观花,有时来不及体味他乡之美时,就草草了事,收拾走人,便很难写出他乡美景。写生不是形式主义,而重在长期的感受与体验。当然,画家也会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自然物象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意图。这种加工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物象的错觉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既具象又抽象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温暖的时光》68×68cm 2018年

然而,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营造。中国绘画要求画要有“人性”,就是要“有人”,更要有人的感情升华——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独有的美学范畴,它超越了物象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在写生过程中,画家通过捕捉自然物象的错觉之美,运用笔墨技巧将其转化为画面上的意象符号,再通过这些意象符号的巧妙组合与布局,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在写生中,客观自然的物理真实无关紧要,对错觉的感受和把握尤为关键。这种意境之美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享受,更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与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夏日凉风》78×53cm 2020年

写笔墨之精神

中国画写生的笔墨精神,它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情感与哲理的抒发。传统绘画的写生需要“造境”,主观性很强。写生的笔墨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符合,笔墨之间,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的体察、敬畏与热爱。一笔一划,皆是对山川草木、云水风月的深情感悟。通过写生,我们不仅要捕捉自然的形貌,更力求传达其神韵与生命力。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皆是对自然变化之美的细腻刻画与心灵再现。在写生过程中,笔墨更多是为了营造画面的意境,越是独特的笔墨语言越能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超脱物外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是对自然之美的升华,也是对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寄托。在笔墨的挥洒中,画家们实现了与自然的对话与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夏雨》78×53cm 2023年

中国画写生的笔墨精神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笔墨酣畅淋漓的施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们对生命、宇宙的敬畏与热爱,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雁荡一景》78×53cm 2023年

综上而言,中国画的写生精神是一种集自然美、意境美、文化美于一体的艺术精神。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文/方广智

方广智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梦寻古村》68×68cm 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松阳筑仙寂》78x53cm 20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夏入南搓村》78x53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夏日寻梦》78×53cm 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京源古村》78x53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盛夏楼坪》78×53cm 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岩寨秋歌》60x45cm 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三江春雨》60x45cm 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 《三江夜色》60x45cm 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三江雾雨》60x45cm 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夏之光》78×53cm 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海上花园》78×53cm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琴海庄园》78×53cm 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饮水思源》40x33cm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智慧能树人》40x33cm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芙蓉湖畔》40x33cm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意大利海景》15x46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甘露寺》15x46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雁荡秋声》78×53cm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故园》78×53cm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笔架山洞》78×53cm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复兴堂街景》78×53cm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天心兰汤村》65x45cm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傲霜侠骨》60×45cm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木垒羊圈》60×45cm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秀水奇林》78×53cm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黄姚古镇》78×53cm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广西秀水》78×53cm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广西秀水状元村》78×53cm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富川福溪村》78×53cm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广西勾蓝瑶寨》78×53cm 2024年

(来源:美术报)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广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书画与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收藏文化协会名誉会长。

主要在高等院校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业余时间研究古代艺术品,近十几年来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主题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探寻红山文化玉器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刊物。

个人编著《红山文化玉器鉴赏》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论文《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造型研究》发表于《美术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