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23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月19日发表题为《美国保护主义转向充满矛盾》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凯托学会经济学家瑞安·伯恩。文章摘编如下:

特朗普和拜登总统都曾积极地借着保护主义浪潮顺势而为。经济学家斥责这些“美国优先”行动实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贸易壁垒不仅会增加消费者承受的价格,还会扼杀竞争,破坏生产力和创新。特朗普和拜登对此不予理会。

政策孤立混乱

拜登本可以推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但他在某些领域进一步加码,提高对中国“绿色”商品(如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关税,对人工智能芯片和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拜登对于产业补贴的热情同样无节制,大力支持美国半导体和绿色科技行业的制造商。结果呢?政府的干预如同乱麻,导致美国的贸易政策似乎越来越孤立和混乱。

到底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特朗普最初将关税当作迫使对方就“不公平”贸易协议展开谈判的一种方式来说明其合理性,而拜登则将其关税措施说成是防御外国威胁。但现在显而易见,二者都认为保护主义是灵丹妙药:一剂可以创造高薪制造业岗位、加强国家安全并确保美国在尖端技术领域垄断地位的灵丹妙药。特朗普甚至声称关税将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然而这些目标往往彼此对立,反受保护主义本身之害。

例如,特朗普最初以忧虑“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和铝征收关税,提高美国制造商使用这些金属的成本,因而重创制造业就业岗位。经济学家估计,这些关税可能挽救了约1000个钢铁行业的工作岗位和1300个铝行业的工作岗位,但却消灭了75000个下游行业的工作岗位,如建筑、汽车和重型机械等。更糟糕的是,此举引发了一大批公司提出豁免申请或请求通过关税达到自保的目的,使经济受更大的损失。

并非对己有利

如果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是主要目标,那么特朗普和拜登都未抓住明显的替代方案:与民主国家的盟友更加开放地贸易,在其他地方采购商品。相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疏远了欧盟和日本等关键伙伴,而他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关税的新提议可能加剧不和。

拜登过于看重这类行动的正当性。尽管他大谈“友岸外包”(即与美国盟友建立供应链),但他未能重新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个能够限制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协议。事实上他的政府放弃达成自贸协定的努力,甚至与英国等盟友也是如此,相反却力推购买美国货和产业政策,让人嗅到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气息。

在兜售保护主义政策的过程中,部分理由是它确保了未来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其他尖端产业领域的领导地位。但即便在这方面,美国的政策经常起着背道而驰的作用。拜登政府以模棱两可的反垄断诉讼把美国大科技公司拖上法庭——这可不是想成为全球科技业领导者的良方。拜登对高科技芯片的出口管制虽然意在打击中国,但也会通过阻断它们进入一个巨大市场来伤害美国企业。封锁中国直接获取芯片的渠道实际上迫使北京向本土化生产投入更多补贴,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以规避美国的限制。最终这是否对美国有利还有待商榷。

难免自吞苦果

无论如何,拜登的保护主义显然不仅仅关乎特殊情况下的国家安全问题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上周他的政府打击了“最低限度”豁免规定,该豁免使美国人可以免税进口少量商品,如衣物。提高T恤衫的价格并不会有助于美国公司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打败中国。它只会提高普通家庭的服装价格,对早就过气的低薪行业如纺织业或许有些帮助。

如果说拜登忽略这些权衡,那么特朗普就是干脆无视,并暗示关税不会带来痛苦。他说买单的是外国出口商,却忽视大量证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了大部分费用。他吹嘘能获得意外的巨额收入,却掩盖了在他任期内实施报复性关税后美国农民需要数十亿美元的纾困资金,以及要想获得可观收入就不能减少进口的逻辑。当他说关税将缩小贸易逆差时,经济学家们都会翻白眼。

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他们都在向美国人兜售一种虚假希望,即他们的保护主义可以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他们否认高昂的价格和长期的成本对美国潜在经济活力的影响。一位美国评论员说:自2016年以来,关税以“拯救就业”为名导致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以“脱钩中国”为名疏远盟友,并以“帮助困难工人”为名提高日常商品价格。如果特朗普赢得下一次选举,可以预料会有更多这样的悖论,而且更为严重。(编译/涂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