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林下种植管理技术解析

蔡 丹等

茯苓( Polyporaceae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在我国已有 2 000 多年种植历史,随着当前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 市场上野生茯苓日益减少,为满足中药材市场需求,人工栽培规模逐年扩大。 人工种植茯苓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是近几年陕西汉中秦巴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产业。 汉中秦巴山区松类资源丰富,是我国茯苓主产区之一,种植茯苓是实现林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1 茯苓的生物特性和药用价值

1.1 生物特性 茯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时期—— — 菌丝期和菌核期。 菌丝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为自身所需养分。 在生长过程中,随着菌丝对木材中养分的不断吸收, 茯苓多糖逐渐增加,在生长中、后期聚集在一起,形成菌核;随着茯苓菌核吸收培养料中养分而逐渐膨大, 茯苓外皮颜色由最初的白色,逐渐变成淡褐色,最后变成褐色或深褐色时,说明茯苓发育成熟。

1.2 药用价值 茯苓有健脾止泻、养心安神、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改善小便不利、小便疼痛,以及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治疗心神不宁导致的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还可以抑制癌细胞发生和扩散。

2 茯苓种植管理技术

2.1 栽培条件 茯苓喜温暖、干燥环境,喜阳坡,忌北坡,主要分布于海拔 700 m 以上的松树林中。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 15~30 ℃ , 20~28 ℃ 为最适温度。 茯苓段木栽培主要利用松科植物的根或者木材,最好选择松树资源丰富的地方或者松树林种植。选择南坡或东南、西南山坡,坡度 10°~25° ,阳坡阳光充足,地温高,有利于菌丝生长和结苓,不易产生病虫。茯苓生长在 20~30 cm 的土壤中,土壤要疏松干燥,土层深厚,没有种植任何作物, 含沙量 60%~70% , 避免碱性土壤,避免选择土质黏重、透气性较差的土壤。农地种植应选择生荒地或撂荒 3 年以上的农田,种植过茯苓的田块若需再次种植,宜先撂荒 3~5 年。

2.2 干段木栽培法

2.2.1 树木选择 段木栽培茯苓主要用松木, 当地常用的松树品种有马尾松、黑松等,还可以用冷杉和枫香树, 但是产量不高。 选择树龄 15~20 年的中龄林,树干胸径 10~20 cm 的马尾松、黑松等。幼龄林材质疏松,老龄林树脂多,影响质量和产量。

2.2.2 砍树备料 在头年秋冬,采伐马尾松(采伐林木应遵守当地林业政策)。 立春之后通常不建议备料,因为立春之后树液流动,树木开始发芽,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砍伐的树木,树皮易脱落,不适合种植茯苓。

2.2.3 削皮留筋 按照树干大小,用铁锹把树皮和筋条削掉。 大的削掉 4 个侧面的皮,小的削掉两个侧面,注意“削皮对削,留皮对留”,也就是在木段的一面削皮,在另一面也要削皮,留下的皮部位也是如此。 从上到下,不能有断纹,保留的树皮叫“拉条”,俗称“留筋”。

2.2.4 码堆截段 将削好的松枝晾 10~15 d 后 , 锯成60~70 cm 的小段,堆在干燥处,按照“井”字形堆放干燥。底部用砖或石块垫高 30 cm ,松木段码高 1.5 m 左右。

2.2.5 场地处理 冬末对场地深翻 1 次, 深度 50cm 以上,彻底清除杂草、树根和石块,顺坡每隔 25cm 挖 70 cm×70 cm 的栽植沟,冻晾,四周挖“人”字形排水沟,防止积水,同时做好防鼠驱虫工作。

2.2.6 摆放木料 干段木含水率在 25% 以下开始摆放。从坡底开始,沿着挖好的栽植沟按照段木的粗细摆放木材,排成一排,一直延伸到斜坡上。 较粗的木材用来接种,较细的用来连接。

2.2.7 段木接种 在两段木头上端用锋利的刀子切出 15 cm×10 cm 的口子,段木口子对口子摆放。用消过毒的镊子将菌种平放在段木之间, 用松木片或松树叶盖住,上面再铺 1 根段木,用土覆盖 10~15 cm ,整个面做成龟背状。 接种后 15 d 左右不能积水,下雨时用塑料布盖好,以防雨后烂种。

2.3 树蔸栽培法

2.3.1 备料 在秋冬季伐松树时, 选择直径 12 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 50 cm 范围内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丛除掉,深挖 40~50 cm ,使树桩和根部暴露,树桩四面树皮铲去,留下 4 条两指宽的引线,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

2.3.2 下种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在清明至立夏进行,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可在立秋前后接种。树蔸、树根周围撒下预防白蚁药剂,盖 1 层薄土,再接菌种。接种时用小刀将菌种袋割开,将菌种紧贴在去皮的树蔸处,用细土覆盖菌种,厚 25 cm 。 接种时,注意菌种不可捏碎。四周开好排水沟,沟两边撒一圈除白蚁药粉。

2.4 田间管理

2.4.1 查漏补缺 接种后 7~10 d ,白茯苓菌丝生出,此时要注意菌况,及时补齐。对干燥土壤表面在清晨或者傍晚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菌丝要从土壤里吸取水分才能生存。

2.4.2 露地培土 6 — 9 月,气温适宜,茯苓快速膨大,地上可能产生龟裂,要及时培土,填补缝隙,否则若遇风雨, 茯苓就会腐烂。 若发现有茯苓从地下冒出,或由于雨水冲刷,沙土漏出,要立即培土。

2.4.3 水分管理 在干旱的情况下,早晚适量灌溉,要注意小水勤浇。 还要注意排水。

2.4.4 防治白蚁 接种 7~10 d 后, 若发现有白蚁,要及时喷药防治。

2.4.5 越冬期管理 冬天根据当地气温状况, 适时覆盖塑料薄膜、秸秆等保温,以免产生冻害。

3 病虫防治

3.1 病害 茯苓受多种病害影响, 其中以木霉菌、青霉和曲霉菌为主。 预防措施:备料时,把料段放入地里垫上枕木,再把料段堆起来;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盖;种植前,用 0.1% 高锰酸钾或多菌灵悬浮液喷洒料段 1 次,杀灭病菌孢子和菌丝。

3.2 虫害 茯苓的虫害较多, 其中以白蚁最为严重,白蚁会蛀食茯苓的药管和菌材,抑制茯苓子实体的发育,导致茯苓产量大幅度下降,应做好预防。

1 )严格挑选种植茯苓的场所,远离蚁巢、朽木、腐物等, 将附近枯死树木和树桩清理干净, 连根挖除,以免引来白蚁和降低蚁源。

2 )种植场地周围挖掘 40 cm 宽、 50 cm 深的沟,将水排出,以防白蚁侵入菌场。

3 )段木呈“井”字形排列,最下面段木用石块垫起来,石块周围撒上驱虫剂,以防白蚁攀上段木为害。

4 采收加工

4.1 采收 到了收获季节,可时常翻动泥土,查看茯苓能否收获。茯苓通常在 8 — 10 月成熟,当其表皮上的裂缝(裂口)逐渐闭合,看不到白苓肉,皮色由浅褐色向暗褐色转变,即可采摘。 收获时将土壤翻起,依次挖掘采摘,避免破损,保证茯苓完整。 用刀将茯苓切开,但不能损伤苓皮、树皮,以免对新生的茯苓产生不利影响。 段木栽培茯苓可连收 3~4 年。

4.2 加工 收获的茯苓堆在避风的屋子里,盖上稻草“发汗” 5~6 d ,再摊平晾晒 1~2 d 。 等水分完全蒸发,再次堆起来,用麦秆盖住,贮藏 5~6 d 后去皮(也可以先把鲜茯苓的外皮去掉再“发汗”),放入蒸锅隔水蒸透,或用清水煮透。 用清水煮,水变黑时及时换水,整个过程换水 3~4 次。将蒸(煮)好的茯苓切成长4 cm 、宽 4 cm 、厚 0.5 cm 的小块,放入竹席或竹网中,盖上 1 层白纸,晾晒至完全干燥,晾晒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小心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