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人们对清朝的印象是拥兵百万的东方帝国,但甲午开战后的战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应该兵多将广的清军却好像一下子被抽空了,在几乎每个关键战役中,战场上清军的数量总是少于日军,哪怕从全国范围内调兵,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从理论上说,清朝确实拥有“百万大军”,这一点我们上一期重读中就已经做了梳理。但是,实际一梳理,“百万大军”中的一大半开始就无法走上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关以后,清朝以八旗和绿营军队为经制(有国家正式编制)常备军。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八旗兵力为250078人(其中驻防北京和直隶148200人,驻防东三省45117人),绿营兵力440413人(直隶40805人,山东17667人),总计全国常备军69万余人,直接在甲午战争前线各省的兵力超过20万人。但除了辽东很小部分的八旗部队和绿营中极少数精锐练军外。这些部队基本上与甲午激烈的陆战没有关系。

自从入主中原以来,八旗、绿营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不仅是武器装备缺乏更新,更重要的是吏制的腐化以及训练的废弛。鸦片战争中八旗绿营被西洋列强打得疲于奔命,到了太平天国战争时,更是全无一用。甲午战争前,这支清政府的常备军战斗力早已尽丧,只能勉强充当维持治安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时代,八旗兵早已颓废不堪,不再作为一支能征惯战的部队存在,而仅是作为征服者的一种标志继续存在着。绿营的情况也相差无几。政治腐败,军官空谈韬略缺乏指挥才能,贪污腐化训练废弛。武器落后,弹药不足,纪律败坏不复行伍,空额横行,士兵糜烂。这支在清中期开始成为朝廷武力支柱的部队到甲午时,也早已成为了“无用之兵”。

可就是这么两支腐烂到极点的“军队”,因为是曾经帮助打下江山社稷的皇朝子弟兵,属于赖以维系政权存在的“祖宗旧制”,改革之刀无法触及,每年清政府并不宽裕的财政要为这两支吃闲饭的队伍支付2000万两银上下的粮饷开支,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一的例外是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在绿营基础上按照湘淮军乡勇的组织和训练标准挑选精锐训练的“练军”。这支部队总人数约10万人,但一方面因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能在第一时间调用参战的只有驻直隶、山东等地的练军;另一方面各地练军训练水平参差不一,战力差距悬绝,相对来说,也只有直隶等处的练军可堪上战场,这也直接导致清廷在甲午战后痛感练军不足倚靠,对之进行大规模裁汰;第三,就是训练水平可以保证的直隶等省练军,战斗力高于绿营,但依旧不能满足对日军作战的需要。

因此在八旗和绿营的69万人中,真正可以被清廷调上甲午陆战战场的,只有绿营“练军”中的一小部分。其余60余万人,只能是坐糜粮饷,一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