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版《百家姓》中,俞姓排名第五十七位。传说俞姓源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因“跗”为名医,开创中医经脉理论,甚至能刨开人体皮肉,对体内五脏进行治疗。而“腧”为“脉之所注”,即“穴道”之端口,人称“跗”为名医腧跗,后人简笔写作俞跗。但在很多姓氏族谱资料中,却称俞姓的郡望在河间,这是怎么 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郡望”一词兴盛于唐代,表示一郡范围内的名门望族。东汉及魏晋时代,门阀制度盛行,出身显赫的高门大族往往优先入仕为官。后来,随着时代演变,对某一姓氏“郡望”的记载,往往成为编撰族谱时寻找先人源流、维系同姓关系的纽带。据《姓氏考略》记载,“俞氏望出河东、江陵”,但现今更多的俞姓族谱则记载为“望出河间”,或以“河间”为堂号。有族谱研究者考证,“河间之说”与明朝开国功臣俞廷玉有关。

俞廷玉是安徽巢湖人,元末带领三个儿子参加农民起义军,后追随朱元璋,屡立军功,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俞廷玉总领战船、军士,攻取安庆时阵亡,赠龙虎将军等职,并追封为河间郡公。此时的朱元璋正忙于统一江南,尚未北伐灭元,当时的河间郡并不在其控制之下。追封俞廷玉为“河间郡公”,体现对功臣的褒奖,有激励众武将奋勇杀敌,待一统中原后“人人分封”之意。其后,俞廷玉的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也都忠心为主,成为明代开国功臣。

宋元时期,长年战乱使得家庭离散、家谱遗失,到了明朝,天下安定,私修家谱之风重又盛行。家谱的“尊祖、敬宗、收族”正与朱元璋的“孝治”文化相契合,修家谱也受到官府鼓励,甚至先人事迹中也颇为注重忠君、孝义等内容。或许,这是“河间郡公”俞廷玉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

“望出河间”“河间堂”成为江南很多俞氏家谱着意突出的方面。全国俞姓宗祠有一副流传较广的对联:“星溪十友,河间四公”,“河间四公”即指俞廷玉父子四人。然而,也有很多以河间为郡望的俞姓族谱,将先祖世系追溯至南宋时期中原人为避兵乱迁徙到南方,其“望出河间”并不自明代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曾经说过,“江南无二俞”。如今,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俞姓中,仍以“神医之后,望出河间”为荣。在福建省仙游县,当地俞姓常以“河间饮流长思源”作为追思先祖的主题。在浙江瑞安,名士俞君尧(1851—1921)将著作命名为《河间存古翼圣编》《河间诗存》;当地有俞氏族人回忆,幼时挑水的金漆水桶上题“河间俞氏”以示标记。福建省宁化县安乐镇西南有个俞坊村,是有着近九百年历史的文化古村,该村族谱自称《俞氏河间族谱》,俞氏家庙上厅正中高悬“河间堂”堂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俞氏提到姓氏族郡,往往称为“河间俞氏”,在一篇考证俞氏名人事迹的短文中,有俞氏“继承河间遗风,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等内容。无疑,“望出河间”“河间堂”已成为俞氏一个知名的文化符号。而在家谱、堂号、家祠这些符号的背后,是家风家训等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