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解决军官不足问题,在原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在第一期的开学典礼上,张作霖本来洋洋洒洒地准备了千字的致敬词,结果临到上台,绿林出身的老张有点忘词,磕磕绊绊讲了几句后,张作霖自己都演不下去了。只见张作霖气急败坏地说道:“妈了个巴子,我这都忘了,你们这些小子,好好学习,将来去了部队,打仗打的好,我让你们当团长,当旅长,当师长都没问题,想要什么我老张都给。”“但是有一个条件哈,我老婆不能给你们,哈哈。”台下的青年军官们,也都被张作霖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里,东北讲武堂堪称是奉系军阀问鼎中原的人才摇篮。宛如黄埔系都称蒋介石为校长一般,东北讲武堂对张氏父子的感情也是颇为深厚的。经过教育培养出的讲武堂军士不像老一代绿林好汉,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军阀思想,反而特别容易接受先进思潮。但是同时,东北军中难免会出现新老两派冲突的矛盾,张作霖在的时候,往往能起到众望所归的作用,皇姑屯之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火速即位后,遭到东北军元老杨宇霆、常荫槐的掣肘,最后张学良无奈杀掉了二人这才算稳定了东北军的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放弃东北入关,吃喝完全靠老蒋,众将士依旧拥护着张学良。这种情况一直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东北军顿时群龙无首。在蒋介石的军事压迫和政治分化下,东北军内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迅速激化,致使这支军阀集团发生蜕变。首先,东北军内部派系纷争的表面化。张学良被扣后,中央军大兵压境,内战一触即发。面对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元老派与少壮派都激烈主战,这时双方意见一致。但在张学良致信西安方面主张和平解决后,元老派与少壮派开始出现分歧,以王以哲为首的元老派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主张先撤兵再谋营救张学良,少壮派则仍坚持先释放张学良再考虑从前线撤兵的问题。少壮派提出只要蒋介石不放张学良,就同南京决一死战,并表示对东北军高级将领主张和平解决十分不满。在元老派方面,他们虽然倾向主和,但亦始终努力争取张学良的自由,毕竟,军人的信仰和对领袖的忠诚依旧存在。但是之后杨虎城和东北军元老王以哲达成一致,先撤兵,再求解救张学良,这彻底激起了少壮派的不满,之后爆发了东北军内乱的“二二事件”。少壮派枪杀了王以哲,老派和少派的冲突达到顶点。
此时张学良的声音传来,他在致东北军高层将领的信中说:任何军队都属于国家,东北军也不是我张某人一人的,望诸位避免内战,在日后的抗日战场上,显我东北军神威。此信一到,尘埃落定。张学良理想主义的救国热情避免了有可能发生的内战。东北军被分别编派到了各个战场上,从此走入了历史的尘埃。张作霖在时,号令三军,率领东北军问鼎中原。张学良时期,失去东北,但是怀着热忱的救国热情避免了东北军卷入内战,如果东北军当时拼命救少帅,恰恰就会违背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初衷,由此看来,为了民族抗日战线的顺利统一,东北军只能暂且置少帅于“不顾”。在救国抗日的道路上,热血的东北男儿毫无疑问是有功的,这一点不能被民族所忘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