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地铁白教堂(Whitechapel)站下车时,你兴许环顾四周,惊叹着这一区有点、可能不只有点,没那么「伦敦」。

从地铁白教堂(Whitechapel)站下车时,你兴许环顾四周,惊叹着这一区有点、可能不只有点,没那么「伦敦」。

白教堂这庄严的名字可以追溯到14世纪,其命名来自于如今已经不复存的「圣玛丽费隆教堂」(St Mary Matfelon)。据过去的资料表示,白教堂此一昵称,来自于教堂的外墙被白色的石灰粉一遍又一遍刷过。

然而对于教堂当初的外观我们无已从得知了,因为在闪电战期间,德军的空袭炸毁了圣玛丽费隆教堂,战后教堂被拆除,如今为「阿尔塔布阿里公园」 ( Altab Ali Park)。

但白教堂的名字留下来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这区也渐渐发展成一个和当初截然不同、一点都不白的区域。

从犹太族裔的移民社区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自白教堂地区的英国作家Bernard Kops曾说:「这个东区就像是奥运火炬,从一个社群交到另一个社群手中。」(This East End. It is like an Olympic torch, handed from one community to the next)

17世纪起,城市逐渐发展,吸引附近农村的人来到伦敦,而彼时还在城市外围的白教堂逐渐聚集了皮革制造作坊、染坊、啤酒厂、屠宰场、洗衣店与铸钟厂等,劳力密集但污染较高的产业,供应城内人们富裕生活的同时,也将难闻的味道隔绝在伦敦城外,留在白教堂中。

19世纪,伦敦在东边和南边两区开辟了码头,转运世界各地的业务,原本就人烟杂沓的白教堂区陆续又搬进更多来自爱尔兰、德国、东欧与俄罗斯的移民,特别是犹太人们。

街道上不时能听见操着意第绪语的商家,甚至还有意第绪语为主的剧院,服装工厂、肉铺多半都由犹太人经手,而众多的犹太杂货店、餐厅和贝果店,也一度成为东伦敦的街道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白教堂区的生猛活泼虽成为区域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移民来来去去,人口组成复杂,官方无从管制,成为犯罪的温床。

19世纪末,著名的「白教堂谋杀案」发生,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从此成为伦敦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苏格兰警场的耻辱象征,也是全球娱乐文化不断翻玩的角色。

当地店家与团体以开膛手杰克为名规划黑暗之旅,带着观众一一走访过去的命案现场,听来兴奋,只是站在黑暗中听那细细的案情描述,想来也不免有点阴风阵阵。

20世纪,孟加拉社群的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19世纪的白教堂区是犹太人的天下,那20世纪就是孟加拉社群了。走出白教堂站,迎面而来的是一整条露天市集,小贩贩卖着斑斓的纱丽、香喷喷的咖喱、煎饼(Paratha)和炸甜面圈(Jelebi),各种闪闪发光的电镀首饰、杂货日用品和生鲜蔬果摊开来大摇大摆在街道展示。

人们操着各种语言和口音交谈,而往对街看更是一栋巨大的清真寺,刹那间还以为自己不小心离开伦敦了。

1970年代,由于孟加拉国内局势动荡,许多孟加拉人逃离母国,落脚前殖民国伦敦,特别是白教堂区,形塑出当地独特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爱摊贩,当地朋友推荐旁遮普餐厅「Tayyabs」,那里无论是烤羊肉串、烤饼、坦都里烤鸡、层次分明的咖喱和烤饼都好吃到不行,唯一缺点就是辣得很,需要点壶满满的芒果拉西来稳定味蕾。

孟加拉社群的繁荣背后亦有着哀伤的故事,前述的阿尔塔布阿里公园便来自于1978年的惨剧。彼时三个青少年在公园边上,以种族歧视为名攻击并谋杀刚从工厂下班的孟加拉移民Altab Ali。

这件事引起来当地孟加拉社群大规模的抗争,最后公园重新以他命名记念。如今白教堂这一带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为孟加拉族裔,只是他们也还是伦敦最贫困的社群之一。

座落在两极街景中的「白教堂画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走在白教堂一带,不免会感到错乱,一边是族群混杂的街道,一边又是时髦人们汇聚的红砖巷(Brick Lane),而座落在此中间的「白教堂画廊」 (Whitechapel Gallery),看那展览清单和书店的摆设似乎又有点文艺过头。但其实回溯白教堂画廊的历史,才发现它的出现其实是针对穷人公众教育的慈善事业。

在19世纪末,由于移民暴增造成白教堂居住空间不堪负荷,移民们被迫挤在破破拥挤的廉价房屋中,居住条件差、卫生问题频传,传染病横生,其贫困状况引起了政府当局与慈善团体注目。

Samuel & Henrietta Barnet夫妇起身解决问题,他们不只募款盖了新的居住空间,更主导白教堂画廊和图书馆的建造。当时的建筑风格呼应着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美术工艺运动,试图以工整的格局与饱满的细节,来将艺术教育落实在贫困社区之中。

日后使用时不免有所改造,而在2003至2009年的改建计画中,建筑事务所Robbrecht en Daem architecten特别回溯原始的建筑设计,希望召唤回那个曾经大方为贫民们提供免费书本与美术教育的美丽所在,其改造计划详情可参考建筑事务所官网的文章。

回应当地情况的「无政府书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白教堂画廊外,有一间出版社的成立也直接回应当地的情况。

1886年,「无政府出版社」(Freedom Press)在白教堂成立。他们认为英国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特别是白教堂区的人们,深陷劳动剥削、贫困、无家可归、卖淫以及婴儿死亡率特别高的苦难,自此他们长期发行《自由》月刊,并翻译和进口世界各地的书籍、推广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小册子,甚至主导社会运动。

至今社会条件改变,他们仍旧持续营运,倡导着反战以及人们应该要平等地位社工作,不应该由少数人统治等理念。其实体书店位在白教堂画廊旁的小巷内,他们同时营运自己的线上档案库,而出版社的众多纸本档案也由伦敦的Bishopsgate Library和大英图书馆保存。

来一趟白教堂吧,感受一下不那么典型的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