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简介
卢卡斯·杜布罗(Lukas Dubro),德国人,生于1987年,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应用文学专业,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他创办了柏林流行文化杂志《象形茧》(
Cartouche),并于2017年创办了科幻文学杂志《胶囊》(
Kapsel)。2024年10月,法国亚洲书库(L'Asiathèque)将出版《胶囊》的法语版。自2018年起,他还在德意志新闻社东部分社(Landesbüro Ost)担任自由编辑,他经常为《taz》《Spex》和《Melodie und Rhythmus》撰稿。
个人经历以及创办《胶囊》杂志的过程
采访者:杜布罗先生您好!您是怎么想到要创办《胶囊》杂志的?您又是怎么认识沈冲1老师的?
卢卡斯•杜布罗: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出版计划的关注!《胶囊》杂志的灵感来源于当年我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应用文学专业时的硕士毕业项目,应用文学专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在此之前,我曾创办过一本名为《象形茧》(Cartouche)的柏林地下流行文化粉丝杂志,我一直对创办杂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2015年创立《胶囊》杂志之初,德国尚未出版刘慈欣的《三体》,而且整个德语世界的出版市场也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德文译本,而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科幻文学和中国文学。值得一提的是,自《胶囊》杂志创办以来,得益于编辑、设计和发行等环节的数字化,经营《胶囊》杂志所需的成本大大减少。优质便捷的运营条件使得我们在秉持激进立场的同时,也有机会孵化出一本真正关注中国科幻的文学杂志。
我与沈冲相识于筹备第一期《胶囊》杂志时,沈冲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是我中文课上一位同学的语言伙伴。我们初次相遇是在柏林自由大学的食堂,那是2015年的秋天,我申请了《胶囊》这个项目,开始了部分编辑工作。当时计划在《胶囊》第一期刊登以乌托邦为主题的中国科幻故事,我向沈冲咨询是否愿意协助寻找一些相关的中国科幻故事,沈冲欣然应允。由于我对中国科幻文学知之甚少,沈冲建议我在豆瓣上发布求助帖。在信息发出不久,一位来自上海的科幻爱好者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并推荐了科幻作家迟卉的小说《虫巢》,最终这部作品被选入《胶囊》的第一期。在《胶囊》杂志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沈冲始终是我的关键顾问之一,那时我们常常相约在大学咖啡馆,共同构思杂志的选题。
图1 卢卡斯•杜布罗创办的柏林流行文化杂志《象形茧》(Cartouche) 图源:http://www.cartouche-blog.de/about/
采访者:制作《胶囊》杂志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是否能介绍一下《胶囊》杂志的团队成员?
卢卡斯·杜布罗:目前,我们《胶囊》杂志团队的核心成员包括麦子丰(Felix Meyer zu Venne)、沈冲、马里乌斯•温克尔(Marius Wenker)和我本人。就编辑流程而言,麦子丰首先负责筛选科幻小说,随后与沈冲和我共同完成翻译工作。在此之后,麦子丰和我会邀请作家、研究员以及读者朋友参与小说的研讨会。研讨会结束后,我们会收录他们撰写的文学评论,发表在“致编辑部的信”专栏,以促进读者和编者之间的积极互动。温克尔则负责封面设计及选定合适的艺术家完成插图绘制工作。
我在柏林居住多年,一次机缘巧合通过共同的朋友认识了温克尔。我和他的首次合作要追溯到我创办的粉丝杂志《象形茧》。他当时极力邀请我去参观柏林艺术图书馆,向我展示用Riso速印机打印的《dot dot dot》杂志,并建议我用同样的技术印制《象形茧》,这让我受益良多。因此之后创办《胶囊》杂志时我就第一时间邀请他加入编辑团队。一转眼,我们已相识十二载。
《胶囊》杂志编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对这个文学出版项目充满热情。团队成员能聚在一起,是因为我们都热爱翻译,热衷文化传播,同时也享受合作的乐趣。起初,每位成员仅凭各自的满腔热情无偿支持杂志的运营,如今编辑团队成员均可获得相应的翻译稿酬。同时我们也在提升杂志的印刷质量,我们最早在线上选定了一家印刷厂印制第一期《胶囊》,初版为500册,印制成本较低,质量也略显不足。如今,我们转而委托一家线下小型的印刷厂负责杂志的印制,虽然增加了印刷成本,但杂志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胶囊》杂志的分销渠道和推广活动
采访者:请问《胶囊》杂志的发行渠道主要包括哪些?是否仅限于校园内部?或者您是否曾经尝试过与书店建立合作关系?
卢卡斯·杜布罗:我在柏林期间有幸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位便是鲁本•菲茨迈尔(Ruben Pfizenmaier),我与鲁本相识于2013年的一堂中文课,他当时任职于弗吕维尔克出版社(Fruehwerk Verlag)。该出版社后来发行了《胶囊》的前四期杂志,这是一家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在《胶囊》项目启动之初,我们与弗吕维尔克出版社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对弗吕维尔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支持使得《胶囊》杂志能够在常规书店和线上平台进行销售。
除了弗吕维尔克出版社的支持,独立出版交易会也在杂志出版发行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全球范围内这样的交易会不胜枚举。在德国,柏林的“阅读小姐”(Miss Read)、汉堡的独立出版人展会(Indiecon)以及莱比锡的“这是一本书”(It's a book)都是我们极为重视的交易会。在这些线下交易会上,我们不仅能够吸引到新的读者群体,还能结识到新的合作伙伴。例如,在2017年首届“阅读小姐”活动中,我结识了马罗出版社(MaroVerlag)的负责人萨拉•凯斯迈尔(Sarah Käsmayr),交流之后我就决定将《胶囊》杂志交由马罗出版社发行。交易会期间,我还有幸结识了泰斯腾出版社(Textem Verlag)的诺拉•斯登(Nora Sdun)和古斯塔夫•梅克伦堡(Gustav Mechlenburg),我们共同在汉堡和柏林成功举办了多场线下活动。我们也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在每一期《胶囊》杂志出版之际,我们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启动仪式。2017年,我们在柏林的艾酷特艺术中心(Kunsthaus Acud)举办了一次小型研讨会,以此庆贺首批《胶囊》杂志的问世。此外,柏林知名的科幻书店异国(Otherland)和扎布里斯基(Zabriskie)、科隆的《丰克》杂志(funk Magazine)、维也纳的平装书店(Softcover)等都为杂志的销售和活动开展提供了诸多支持。
图2(左) 2017年《胶囊》第一期封面 图源:https://fruehwerk-verlag.de/kapsel-magazin
图3(右) 2018年《胶囊》第二期封面 图源:https://fruehwerk-verlag.de/kapsel-magazin
采访者:在研讨会圆满落幕后,贵刊举办了多项其他活动,请问这些活动对《胶囊》杂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卢卡斯·杜布罗:通过这些线下活动,我们成功提升了《胶囊》杂志的知名度,同时也成功申请到了资金扶持,这对于推动杂志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19年,在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项目资助后,我们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在艾酷特艺术中心举办系列讨论活动,该活动一直持续到2020年,并得到了弗吕维尔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得以邀请到多位备受读者喜爱的中国科幻作家造访柏林,包括迟卉、江波、王侃瑜、夏笳、陈楸帆和刘宇昆等人,与我们畅谈科幻理念。同时还研发了一个全新的网站,由罗曼•普里克里尔(Roman Přikryl)和温克尔共同设计并运营。此外,这笔资金还帮助我们承担了部分科幻故事的翻译费用以及杂志的推广宣传费用。在此期间,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两个研讨会的成果以及相关的翻译作品,这是我们首次出版著作。总的来说,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举办的活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深受读者青睐。那时我们受邀上电台畅谈科幻,与迟卉一同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法兰克福书展。
之后我们又利用这笔资金资助了一系列重要的出版计划,其中包括2021年的《胶囊》特别版以及2022年在“柏林文学研讨会”(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之家举行的非会议2。诗人蒂姆•霍兰德(Tim Holland)与我们一同邀请了11位作家,共同探讨科幻小说的潜力,这为另一部面向不同未来方向的科幻故事集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此外,我们还获得了一笔翻译资助,用于翻译迟卉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四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由马罗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我们邀请了旅德中国艺术家王若涵担任指导,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彼得•贝伦斯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为迟卉的故事绘制了精美的插图。2023年,我们在柏林艾酷特艺术中心展示了学生们的精彩画作,今年又在奥格斯堡布莱希特艺术节上进行巡回展出。
图4(左) 2019年《胶囊》第三期封面 图源:https://fruehwerk-verlag.de/kapsel-magazin
图5(右) 2020年《胶囊》第四期封面 图源:https://fruehwerk-verlag.de/kapsel-magazin
《胶囊》杂志的编辑工作和最新出版计划
采访者:非常感谢您的解答!杜布罗先生,您之前提到了“致编辑的信”栏目,能否请您进一步为我们阐述这个栏目呢?
卢卡斯·杜布罗:写信给编辑的灵感源于指导我硕士论文的马伦•范•马尔维克博士(Dr. Mareen van Marwyck)。除编译访谈、插图、文章和新闻报道外,我们尝试通过私人通讯方式使读者对科幻故事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些科幻故事被译介后,我们会寄送给特定的作家或相关的研究人员。例如迪特玛·达特(Dietmar Dath)在第二期的“致编辑部的信”栏目中为我们撰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而在第五期中,安雅·恩格斯特(Anja Engst)、朱莉娅·多尔施(Julia Dorsch)、鲁迪·努斯(Rudi Nuss)和蒂姆·霍兰德共同探讨了刘洋的科幻故事中所构建的文学小宇宙。
采访者:您今年有什么出版计划吗?是否会出版新的一期《胶囊》杂志?
卢卡斯·杜布罗:我们目前正在筹备第六期《胶囊》杂志以及第一本法语版的图书。在即将面世的《胶囊》杂志中,我们将发表王侃瑜的短篇小说《火星上的祝融》。鉴于我们与王侃瑜的紧密合作关系,我们决定为她推出一期个人专刊。作家顾适和粉丝杂志编辑河流分别给编辑部写了读者来信,同时导演莱奥•法维耶(Léo Favier)也为王侃瑜的作品撰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报告文学。
今年十月,我们将依托法国亚洲书库(L'Asiathèque)出版首部法语版《想象力入门》(Abécédaire de l'imaginaire)系列书籍。我们的构想是邀请来自中国、德国和法国的作家一起交流思想,共同探讨未来世界的可能性。受《胶囊》杂志的启发,我们将以一篇中国短篇小说为起点,积极开展各方的思想交流。在第一本书中,我们将收录《胶囊》杂志第一期中迟卉的小说《虫巢》,并邀请德国作家艾基•米拉(Aiki Mira)和法国作家吕凡(luvan)对其进行评价。
自从我从柏林迁居巴黎之后,我偶然发现了亚洲书库,发现这既是一家出版社又是一家书店。于是有一天,我前往菲利普的书店,向他介绍了《胶囊》杂志。我对亚洲书库的出版商菲利普•蒂奥利(Philippe Thiollier)能够支持《胶囊》法语版的出版计划感激万分。
另外,我们计划与沈冲一同在复旦大学举办一场《胶囊》研讨会。麦子丰和马里乌斯•温克尔将于2025年春季前往上海,向复旦大学的学生们介绍《胶囊》杂志,并一起探讨科幻翻译,歌德学院将为该交流项目提供支持。
采访者:非常感谢。杜布罗先生,请问您是否仍旧承担着译文的校对及后期编辑的重任呢?您和您的团队是否与其他译者保持着紧密的交流?
卢卡斯·杜布罗:《胶囊》杂志的每一期翻译工作都是由整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麦子丰、沈冲和我共同承担了翻译《胶囊》杂志及合作出版书籍中的所有故事的翻译工作。按照惯例,我们其中的某一位会率先完成初稿的翻译,随后交由其他团队成员进行编辑。在遇到某些复杂的段落翻译时,我们会进行讨论探究,如有必要还会向原作者寻求帮助和指导。自杂志依托马罗出版社出版以来,这些故事一直由萨拉•凯斯迈尔及其团队进行校对和修改。此外,我们还翻译了刘宇昆编译的文集《碎星星》中的三个短篇小说和一篇散文,该文集于2020年3月由海恩出版社(Heyne Verlag)出版。我们与其他译者,如德国著名译者白嘉琳(Karin Betz)和法国著名译者关首奇(Gwennaël Gaffric)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为亚洲书库出版的《想象力入门》系列翻译了迟卉的故事。
采访者:我十分期待《胶囊》杂志的最新一期,也很期待法语版的《胶囊》!在此衷心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时间:2024年2月14日
采访者:於伟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出版史。
1沈冲,1989年生,2014年至2019年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施莱格尔学院,攻读德语文学博士学位,期间结识卢卡斯•杜布罗。目前就职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担任德文系副主任。
2非会议(unconference)是一种议程由参与者推动并创建的会议。会议的筹备一般不是由某个单独机构或一小群机构组织的。最初这个术语是在奇客社群开始使用的。非会议的过程类似于开放空间技术,在其他方面其本身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例如未来学中的未来工作坊。
本文拟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4年第1期,以最终印刷稿为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世界科幻动态》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