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池塘里,除了麦穗鱼外,最常见的就是“屎光皮”了,记得小时候用自制的鱼竿钓鱼,一下午的收获就有半小桶,里面除了麦穗就是屎光皮,这些鱼一般都是拿回家喂鸭子。
当然屎光皮只是我们对一种小杂鱼的俗称,它的学名是鳑鲏。那么,为何鳑鲏在以前如此的不受人待见呢?如今为何又成了“香饽饽”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关于鳑鲏
01 鳑鲏的形态
鳑鲏其实不是某一种鱼的名字,而是一个大家族,它们属于鲤科鳑鲏亚科,目前已知的种类多达57种,仅仅是在我国就有5属12种不同的种类,而在如此多的鳑鲏种类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高体鳑鲏了,因为它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鳑鲏。
高体鳑鲏原产于我国的东部,不过如今它们已经在我国除了高原地区外的其他省份水体内都有分布了,它们喜欢栖息在池塘、湖泊、沼泽、河流等流速较慢的水域或者静水之中。从外观上看,高体鳑鲏的身体呈卵圆形,侧扁,背鳍从身体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腹鳍较小,臀鳍较大,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尾柄中央有数条红色纵带。
高体鳑鲏的雌雄鱼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雌鱼的体色较浅,尾柄中央的的纵纹为水蓝色,而雄鱼除了尾柄鲜艳外,头后体侧有着紫蓝色的光晕,背鳍和臀鳍末端也呈黄红色,眼睛四周呈红色。(下图上面为雄鱼,下面为雌鱼)
02 鳑鲏的习性
鳑鲏是一类高度群居性的鱼类,通常一出现就是一群,在浅水区,鱼群游动,身上的鳞片在阳光下发出各种光芒。在鳑鲏的习性中,属它的繁殖习性最有意思,因为大多数的鱼类会将卵产在水面漂浮的植物上,或者像黑鱼那样自己吐泡泡把水面上的碎屑集中在一起。
但是,鳑鲏会“借腹产卵”,在繁殖期,鳑鲏会先找到贝类,比如河蚌,然后将长长的产卵管在河蚌觅食时趁机伸入其中,再将卵产在蚌的内部,完成后,雄鱼会立即上前,排出成熟的精细胞,这样鳑鲏的受精卵就在河蚌体内安家了。
这种繁殖方式非常的聪明,而且在贝类坚硬的贝壳保护下,鳑鲏卵的孵化率也非常的高,正是因为这样的繁殖习性,鳑鲏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下图中鱼腹鳍后的长管就是雌鱼的产卵管)
鳑鲏“身份”的转变?
鳑鲏从曾经的被人唾弃,到现在的“香饽饽”是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改变的,而这种改变不是鳑鲏本身,而是人类对它们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鳑鲏为何被嫌弃?
鳑鲏之所以被嫌弃,有着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闹窝,鳑鲏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在水中它们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正是因为这种食性,让它们对鱼饵也不挑剔,再加上它们群居的习性,一旦遇到鳑鲏闹窝就只能换钓位了。
第二就是食用价值低了。鳑鲏的食用价值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鳑鲏的体型太小了,一般情况下,成年的鳑鲏体长在6厘米左右,这种体长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是它扁平的身体,确实没多少肉;其二,鳑鲏肉总是有一股苦味,这其实是因为在处理这种鱼时,一旦取出内脏就容易弄破鱼胆,不取出来吧,鱼胆会高温分解,使得肉的苦味难以去除。
因此,曾经的鳑鲏被嫌弃是因为数量多,爱闹窝,还没有什么食用价值。
02 鳑鲏为何又成了“香饽饽”?
鳑鲏之所以成为了香饽饽,是因为人们找到了它的价值,从目前的应用来看,鳑鲏有两个主要的价值:第一是观赏,作为一种杂食性的鱼类,鳑鲏比较的好养,而且它们本身就有群居的习性,所以放一群进鱼缸也没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雄鱼艳丽的体色是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的,所以,如今的鳑鲏在观赏鱼市场上是能够看到的。
第二鳑鲏繁殖能力强,数量多,体型小,是一种教学的好题材,许多生物课都喜欢拿鳑鲏来做实验和介绍鲤科鱼类的特点。
因此,鳑鲏成了香饽饽是因为人们找到了它们的观赏和教学价值。
最后
鳑鲏群居生活习性以及不挑食的食性,着实让钓鱼人头疼不已,不过,想要规避它们也比较的简单,因为鳑鲏主要在水的中上层活动,所以钓底的话,能减少它们的困扰。
而且鳑鲏虽然不好吃,但是抓回去放到鱼缸里也是种不错的选择,不过,在养鳑鲏时,要准备几个河蚌,毕竟雌性鳑鲏特殊的产卵器决定了它们无法像其他鱼类那样随意的产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