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质师资的供给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必须前瞻性规划布局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从而推动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义务教育师资供给有章可循。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龄人口数量也随之减少。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要结合学龄人口变动情况,以及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最新政策,认真审视现有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数量规模和分布结构,对师资数量的增减情况以及结构变化状况进行科学预测。通过把握未来一段时间内师资供给面临的盈余、缺口和挑战,对师资队伍供给进行前瞻性规划,确保能够结合各学科教师的盈余和短缺情况,有针对性地布局和调整。

坚持高质量培养,打开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的源头活水。学龄人口变动带来的递进式影响,意味着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也要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对师范类专业结构和培养规模做出调整优化。高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师资的学科需求,合理增减相关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下功夫,高校既要注重夯实师范生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更要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和塑造师范生职业素养。此外,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合作,打造师范生职前教育和职后专业成长紧密衔接的跟踪培养机制,确保高校师范生的人才供给与地方义务教育现实需求相一致。

坚持高效益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的存量增值。学龄人口的变动为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间师资的优化调整带来了机遇。地方政府要逐步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素质标准和准入门槛,对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师资进行科学统筹和二次调配。对于学科需求仍存在缺口的,要加大招聘力度,可坚持高层次师资人才引进和优秀师范生招录并举。而对于区域内过剩的学科师资,可探索实施“教师资源周转池”,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对“周转池”内的师资进行有序合理分流。同时,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在国家生师比的规定范畴内,综合考虑班级规模、在校生数、课程开设等情况,设定区域内的师资配置标准区间,加快推动区域内小班化教学的逐步实现。此外,区域内可以探索构建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尤其是在一些薄弱学科和薄弱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探索以现有优质师资的共享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

坚持高水平培训,推动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的扩优提质。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动带来的班级规模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持续深化师资培训体系改革,树立“培有所指、培而有用、培为所用”的培训理念,探索“固定动作+自选内容”的培训方式,支持教师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逐步扩大自选内容,让培训切实成为教师学习的“加油站”和解决问题的“百宝箱”。同时,要充分挖掘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以区域内优秀教师为头雁,打造一支“上台能讲、讲的能用”的本土化师资培训队伍,进一步激活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要推动国培、省培项目的优化,在培训对象选择、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效果考评等方面,更加充分考虑基层教师的现实需求。

坚持高标准保障,实现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的高位均衡。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为义务教育师资供给改革带来一定的风险。对此,要率先根据学龄人口变动研判师资供给改革中的风险,以此强化风险预警及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举措。在师资供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央和省级政府要高标准推进保障制度建设,在经费投入方面既要明确标准,也要强化经费投入的落实状况与督导检查,确保投入到位。同时,地方政府要围绕义务教育师资供给形势的变化,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机制,确保师资供给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26日 第02版

作者: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