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孝媛
金秋九月,辽宁迎来收获的季节。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繁忙的生产线上,包装好的新鲜农产品迅速发往餐桌;农家院的铁锅里,阵阵玉米、河鱼的芳香引人垂涎……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聚焦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锚定建设农业强省、食品工业大省目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
守稳“粮袋子”
走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铁岭县玉米种植基地,成片的玉米在黑油油的土地上茁壮成长。随机剥开一穗玉米,饱满的籽粒紧紧抱在一起,圆润黄亮。
在种植基地对面的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大院里金灿灿的“玉米山”惹人注目。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正在张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展示馆里忙着安排第二天的接待工作。“明天有新疆过来的100人,下午还有省内阜新来学习的团队。”放下电话,赵玉国的声音略带嘶哑,“赶上丰收季,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到我们这里来考察学习‘张庄模式’。”
赵玉国在介绍合作社的产品。人民网记者 孝媛摄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辽宁,2800万亩典型黑土区是全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张庄合作社联合科研院所,大力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打造了集“免耕少耕、科技赋能、规范管理、党建支撑”等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种了一辈子地的赵玉国介绍说,与以往的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秸秆直接还田良性循环,通过归行技术,把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集中放置成行,两行秸秆之间留出空地用于播种,第二年秸秆会腐熟成有机质,就可以在上一年播种的地方放秸秆,在秸秆腐熟的地方播种,然后每年依次循环倒茬种植,避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
如今,张庄合作社已连续多年实现亩产吨粮,辐射带动了3600多户农民。2023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26万亩,种植玉米超2万亩,大豆0.2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3000万元。
有好地才能产好粮。2023年,辽宁省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96万亩,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12.7亿斤。今年,辽宁省计划建设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17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80个、乡级应用基地183个,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1350万亩。
做强“土特产”
摘梨、装箱、打包、发运……进入九月,鞍山市千山区对桩石村村民高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家里还有3万斤南果梨没摘完,得抓紧,要不不够卖。”
不远处的千山脚下,福建游客张馨露品尝过南果梨奶茶后,连连称赞。“千山的景色真美,南果梨奶茶是真的好喝。我准备给家人带些南果梨回去,让他们也尝尝。”
鞍山特产南果梨。人民网记者 孝媛摄
南果梨是鞍山市的特产,也是鞍山东部山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从鲜食南果梨,到南果梨酒、南果梨粽子、南果梨奶茶,一枚小果子,成就大产业。目前,鞍山南果梨种植面积约40万亩,年产南果梨40余万吨,年生产、储藏、加工综合产值超23亿元。
做强“单品”的同时,鞍山市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鞍山市台安县是辽宁省最大的白羽肉鸡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超过一亿只。来到鞍山市九股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忙碌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按部位加工白羽肉鸡。这家土生土长的台安企业创建于1997年,2009年与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现已发展成为以白羽肉鸡产业为中心,集种禽育繁、规模养殖、屠宰分割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与九股河食品厂区相距不到百米的地方,辽宁安九动物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宠物食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正酣。“选址在这里建厂因为紧邻上游货源,我们可以利用九股河屠宰白羽肉鸡分割出来的鸡肝、骨架、鸡血等原材料,加工宠物饲料和营养品。”项目负责人田术梅说。
日前,辽宁省出台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6年,建设完善10个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新增10个以上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个以上国家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文旅促蝶变
一大早,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的民宿经营者李大姐就忙开了,打扫小院,给客房换上新的床品,去自家小菜园摘满一筐豆角、辣椒、茄子,又来到厨房准备起食材。
临近中午,从本溪一路骑行而来的几位骑行爱好者一进小院,就被喷香的农家饭菜吸引了。“听朋友推荐说这家民宿不错,我们准备在这住一晚,逛逛莲花湖湿地公园,尝尝铁岭的特色美食。”骑友刘铁刚说道。
小小的庭院里,炊烟袅袅,布景尽显田园景色。像这样的民宿,五角湖村共有十余家。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通过“湿地+民宿”的旅游叠加效应,五角湖村年接待游客量近万人次,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带动村屯直接经济收入60余万元。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的稻梦空间,鲜活、多元的乡村旅游体验,正在不断释放农文旅融合的新动能。
“2024爱沈阳”“听劝”“火凤展翅”“诗仙李白”……一组组巨幅3D稻田画立体生动、惟妙惟肖,引得游人纷纷打卡拍照留念。
“2024爱沈阳”稻田画。人民网记者 孝媛摄
从一粒米长成一幅画,要经历从春到秋的积淀。创作者们在构图填色之后,进行3D转换、定位连线,采用紫色、白色、赤色等彩色水稻,由专业插秧人员进行精准操作、精心管护,最终长成眼前的稻田画。
这片占地1550亩的稻梦空间既是观光景区,也是农业稻田。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穿梭其中,也可徜徉在田间小径,登临圆梦塔,参观锡伯族广场,感受锡伯族文化和稻田文化之美。
这里的米不光能看,还制作成米线、冰淇淋等产品,广受游客欢迎。除了观光游,稻梦空间还作为农业科普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学1万余人次。到了冬季,这里还会上演酣畅淋漓、乡土情深的“雪地村超”。
三产融合共发展,和美乡村新画卷。今年,辽宁省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4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工建设项目775个,完成投资53.8亿元;围绕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谋划实施道路、给排水、民宿、旅游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120个。
粮食生产更稳、产业发展更强、村镇颜值更高,辽沈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