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关与樊梨花的传说

顺岷江而下,在松潘县城以南45公里处的镇江关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讲述了镇江关这个地名的由来。

相传镇江关有一村庄叫樊家庄,唐代设松州城后在此设樊江关。在唐朝贞观年间,樊江关一农户家里生了个女儿,取名樊梨花。随着年龄渐长,这女子出落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梨山老母收其为徒,将她培养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巾帼英雄。但自古红颜命多舛,樊梨花自幼就被父母许配给相貌丑陋却势力强大的马拉墩土官杨凡,杨凡还安排樊梨花镇守樊江关。樊梨花虽心里万般不愿,但也难违父母之命,只待择日成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关全景

大唐皇帝李世民治国有方,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土官杨凡因僻处一隅,深感龙游浅滩、半志难申。故总想扩张地盘,一展抱负。一日,李世民正在龙椅上闭目养神,忽接雁门边关(现今汶川县雁门)急报,西番(松潘草地官寨马拉墩)杨凡率数十万兵将,向樊江关方向进发侵唐。

李世民即刻下旨,封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征西兵马大元帅,程咬金为督军,率唐兵数十万前往平乱。薛丁山奉旨带兵,星夜兼程,急赴樊江关外安营扎寨,准备迎敌。樊梨花得到消息,随即披挂上马,率兵出关迎战。来到关前,只见对方阵前一员清秀白袍小将,手拿方天画戟,头戴鸡金箭盔帽,身穿踞龙盘甲,胯下一匹夜走八百里的赤兔马,好不威武,此人正是薛丁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关

薛丁山见对面冲出的一队人马的头领居然是一员女将。但见她长得面如桃花,凤眼弯月,手提青龙碧玉刀,头戴龙凤花雕帽,身穿狮子滚绣球金盔甲,脚蹬云风多耳鞋,心中顿生爱慕之意。两队人马在樊江关外的宽阔地带对峙。薛丁山与樊梨花各提兵器冲出阵营,展开激战。只见双方你来我往,从中午激战到天黑才鸣金收兵,因胜负未分约次日再战。薛丁山回到大帐中,思量起与之交战的女将:“该女貌美如花,武艺高强,能把她娶来做夫人,岂不美哉?”思量已定,计上心头。

次日交战,双方上来便打,数十回合后薛丁山卖一破绽,拖戟佯败,打马便走。樊梨花哪肯放过,拍马便追,眼看要赶上,薛丁山突然勒住马头,樊梨花收马不住,被薛丁山拦腰擒过马来,揽在怀中。樊梨花对薛丁山也心怀爱慕,因此不作挣扎。薛丁山对樊梨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告诉她朝廷一定会剿灭杨凡,那樊梨花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同意献出樊江关,并与薛丁山私定终身。

杨凡在官寨内得知樊家投唐,樊江关失守,樊梨花与薛丁山私订终身,顿时火冒三丈,誓要将薛、樊二人擒杀泄愤,但又惧薛丁山的威猛,只得把守山寨,等薛丁山来攻打。

忽一日,喽罗来报说薛丁山率兵来攻,杨凡出寨迎战。来到寨外,看见自己未过门的媳妇和仇人谈笑风生,不由怒火攻心,拍马提刀直取薛丁山。两人战了数百回合难分高下,樊梨花见薛丁山久攻不下,便上来助战。杨凡全然不顾二人联手,越战越勇,但体力渐渐不支,被薛丁山看准时机,一刀斩落马下。顿时天也红了,地也红了,杨凡的血水染红了脚下的土地,这就是马拉墩为后来传说的红土坡,即今天的红土镇(热务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梨花塑像

薛丁山、樊梨花平息了杨凡之乱,结为夫妻。朝廷见薛丁山征西平乱有功,皇帝李世民御封薛丁山为两辽王,樊梨花为一品诰命夫人,改樊江关为“镇江关”,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兰铁路从镇江关通过

来源:志中阿坝

图源: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