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子不器”,其实我们已经聊过一次,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讲君子不应该像某种器具,只能有固定的用途。这是书本上对“君子不器”标准化的解释。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古人比较经典的言论单独提炼出来,这样虽然方便流传,但却因为没有上下文的结合,以至于会丧失很多必要的内涵。
比如“君子不器”,如果结合完整的上下语句来看,孔子实际上讲的是关于君子的三个标准,而“君子不器”只是这三个标准的其中一个。
那么在原文当中,子曰君子不器后面紧跟着两句,一句是“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有一句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的第一个定义,也就是说君子不应拘于一器;子贡又问什么是君子。
那么子贡这个人,平时话比较多,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就是讲君子不能光说不做,而要做了再说;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则是讲,君子不跟别人勾结,也不会因为利益而依附于人,但小人相反,他们喜欢结党偏私,有利则趋,有势则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一个人的期待,是希望他成为满足这三个标准的君子,一是不要成“器”,二是有真正的行动力,三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而现在的教育,则恰好相反,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器,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依靠某项技能在社会生存。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的教育,往往就是让人成为工具。
父母拼命培养子女,考上一所学校,选一个专业,毕业以后找一份对口的工作,然后靠学到的这个技能,像一个机器一样工作一辈子,所以很多人走向社会以后,他的人生,几乎一眼就能看到结局。
我们经常说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可能的确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正在不知不觉地将人“工具化”,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正在将人不断地工具化。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无限可能,一旦人被工具化以后,这种可能就被彻底限制,他的人生会永远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内,那么这样的人,注定只是被用之才,而不是自用之才,因为他只能被别人当作工具使用,而无法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也找不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明代张居正曾经说过:真正能当大用的人,只能是不器之才,而那些只有一才一艺者,则只能因人而器使。
当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人要具备生存所需的一技之长,但请记住,你首先是人,而不是工具,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变成一个工具,而恰恰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工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