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一群特殊的劳动者——被称为“捞虫族”的人群崛起了。

他们靠捕捞红虫为生,这种生物不仅是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饲料,还成为了钓鱼爱好者的抢手“鱼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夜幕降临,捞虫人便穿上防水服、举着手电筒,走向那些污水池、浅河沟,开始他们夜间的辛苦工作。

据说,一晚上的工作可以让他们捞到上百斤红虫,收入上千元。

这个听起来轻松而又暴利的行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险?又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呢?

红虫的作用与市场需求

红虫,学名摇蚊幼虫,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淡水中的底栖生物,身体呈鲜艳的血红色,长度在2毫米到30毫米之间。

它们最喜欢栖息在富含营养的污水池、臭水沟及浅泥中,数量极为庞大,几乎可以说“多得让人无法数清”。

红虫在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许多水生动物的天然美食,尤其是鱼、虾、蟹、龟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干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能达到41%到62%,脂肪含量在2%到8%之间。

对于水产养殖业,红虫是一种高效的饲料,能显著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

而且,红虫的价值不仅限于水产养殖业。

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红虫也是一种极为理想的鱼饵,尤其在冬天,红虫独特的腥味能强烈吸引鱼类上钩。这些需求,使得红虫在市场上成为了抢手货,价格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资料显示:市场上,红虫的价格通常在10到30元/斤之间,优质红虫的价格甚至可以达到40到上百元/斤。

这种高额的市场需求使得许多农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投身到捕捞红虫的行当中。

捞虫成为了他们的“致富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一些捞虫族的回忆,在红虫多的季节,一晚上的捕捞量可以达到几十斤到一两百斤,这意味着他们一天的收入可以轻松过千元,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务农收入。

到了冬季,钓鱼市场对红虫的需求激增,红虫的价格水涨船高,捞虫族的收入也随之大幅攀升。

尽管捞虫的收入看似颇为丰厚,但这却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捞虫一般在夜间进行,捞虫人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水服,手持抄网或撒网,在水质恶劣的浅水区域如污水池、臭水沟中捞取红虫。常年的劳作让许多捞虫族的手掌变形,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工作时,工具常常会被淤泥堵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清理,捕捞效率并不高。

捞虫族大多为中年农民,他们白天做农活,晚上则靠捞虫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的体力劳动让他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许多人患上了腰椎病、关节炎等疾病。尽管如此,面对高额的收入,他们仍然选择坚持下去,因为这比单纯务农的收入更加可观。

除了工作辛苦,捞虫还伴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捞虫的地点通常为污水池或河沟,这些地方往往淤泥很深,捞虫人需要踩着淤泥行走。如果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泥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有捞虫人因为泥潭陷落,无法挣脱,险些丧命。

更为严重的是,污水池和河沟的淤泥中往往充满了各种污染物,其中包括玻璃碎片、陶瓷残渣以及锋利的金属物件,捞虫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这些物品割伤。

而在这些污水环境中,红虫本身携带大量病菌,如果捞虫人手上有伤口,细菌很容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捞虫行为不仅会对捞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生态资源产生影响。

随着红虫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捞虫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捕捞,而是转向了更加高效的机械化捕捞方式。

比如,使用抽沙泵等机械设备,捞虫人可以轻松地将整片河底翻个底朝天,再用细网过滤出红虫。虽然机械化捕捞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但它对水生环境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械设备在捕捞红虫的同时,会将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全部搅碎,使得水底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而河底被翻动后,沉积已久的污染物会加速溶解,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变得浑浊不堪。

甚至,红虫的大量减少也直接影响了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链,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起开始加大对非法捕捞红虫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在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机械设备的使用。

根据法律规定,非法捕捞者一旦被抓获,罚款金额通常是捕捞物市场价值的40倍,力度极大。

例如,在2020年5月,安徽省蚌埠市就发生了一起因非法捕捞红虫导致的公益诉讼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某等6人使用机械设备非法捕捞红虫,最终被执法人员当场查获了41.5斤红虫。法院判决他们支付6.64万元的生态赔偿费,这笔罚款相当于捕获物市场价的40倍。

法院指出,虽然红虫本身不是保护动物,但机械捕捞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害了公众的环境利益,因此必须严惩。

可对比起来,捞虫仍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避免生态破坏,近年来,红虫的人工养殖逐渐受到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替代非法捕捞的方式,既能满足市场对红虫的需求,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如今,红虫养殖已经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红虫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人工养殖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养殖红虫的主要饲料是米糠、锯末和甘蔗渣等发酵物质,生产过程简单,周期通常为5到7天,即可收获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捞虫,养殖红虫不仅更加可控,且产量稳定,能够持续供应市场,还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红虫养殖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红虫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其一旦进入到城市供水系统,则可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捞虫族必须意识到,短期利益的追逐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推动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生态平衡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