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643年年底,都是明朝主动进攻,李自成在反围剿,没什么可选择的。

打败孙传庭之后,必须收取陕西,不可能好不容易打败了孙传庭还要再给明朝喘息的机会,陕西是闯军的老家,最主要的兵源地、战马来源地,不可能不打。

打完陕西就只能东征了。晋陕边界上千里,不可能全面防守,不打到山西去,明朝成天搞破坏,陕西没法建设。而且这个时候崇祯还让李建泰督师来进攻闯军呢。

拿下山西之后,必须拿下京城,别无选择。如果停止进攻,不去向京城的老爷们追赃助饷,李自成连养活手下人都办不到。

除非说闯军放弃均田免粮政策,像大明那样一边刮老百姓一边养叫花子兵,显然这是找死行为。

打江南只能让局面更差。打了江南,却不打京城,漕粮断了,京城的明廷立刻就崩。然后清军就会来,吴三桂全家在李自成手上做人质尚且要叛变,这种情况下他会不叛变吗?清军得到了京畿的人力物力财力,闯军会面临比山海关之战更险恶的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四川,打湖广,结果都是一样。清军之前六次入塞都不占京城,是因为明朝有大量的勤王军牵制,孙传庭军团覆灭之后,明朝已经动员不出足以牵制清军的勤王军了,所以不管李自成怎么做,多尔衮都会在1644年出击华北,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悬念。经过松锦大战,辽西明军已经不可能再阻止清军了。

所以,在山海关迎战清军,已经是清军最弱的状态了,换别的任何一种战略,都只会让没得到多少加强的闯军面对占领华北后强大得多的清军。

和明朝和谈,只有一个条件可以提,就是崇祯逊位,别的基本都是以讹传讹,也都自取灭亡的路线。不去均明朝权贵的田,追明朝权贵的赃,顺军就得喝西北风。顺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让老爷们捐钱都没用,难道和谈了他们就能给李自成出钱吗。大明的官绅要都是这种圣人,早就教化全世界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把嫡系部队全都拉到华北,一战定胜负,是胜率最高的做法了。但是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做出这种决定是不可能的。闯军怎么可能把已经打下的地盘全都拱手交给那帮明军降将。

占领京城之后,立刻突袭山海关消灭吴三桂也是个办法。但是,正常人谁能想得到居然会有人在军事实力大大不如,后勤补给全无,且全家老小一起做人质的情况下造反?在假定吴三桂是正常人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做出派大军强行接管山海关的决策,以避免刺激吴三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海关之战肯定是打不过,那之后放弃京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凡有点军事常识就知道在清军和明朝叛徒的包围下困守孤城是等死。

且不提京城的城防在攻城炮成熟的条件下已经落后,闯军的人数又只够勉强填满防线的问题。哪怕清军不攻城,就说粮食问题。城里有几万闯军和几十万老百姓,没有粮食来源,清军在城外可以从农村征粮,还有南明朝廷给他们送粮食,谁先饿死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至于等田见秀从陕西来增援就更离谱了,李自成都打不过清军,凭什么就指望田见秀带着一支明朝降军比例更高的部队千里迢迢来增援就打得赢?

山西的防务倒是应该加强,但那也得有人去加强才行啊。山西北部是明朝降军大批集中的地方,这个时候,也只能假定他们不会叛变。如果他们真叛变了,这么多明军加上清军里应外合,就算让田见秀守大同,那也一样是个死。

如果说李自成自己坐镇太原,就能有效指挥陕西的那些明军降将前赴后继来山西抗清,那他直接从西安下令让姜瓖、唐通坚守不也一样吗。回陕西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些明朝官绅武将,绝大部分服从李自成都是因为闯军的武力,李自成不回陕西,想调动陕西的资源难度会非常高。人家就算不公开投敌,哪怕挨个请病假,已经打了败仗的李自成又能拿他们怎么着呢。

李自成安排留守山西、豫北的姜瓖、唐通、陈永福、郭升、马重僖、刘汝魁、陈德、袁宗第、刘忠等部,这个阵容远超后来姜瓖反清的时候,但问题是其中混了太多的潜在叛徒,没有足够多的嫡系部队。可是,这个时候要李自成从哪变嫡系部队出来呢?

和孙传庭决战之前,李自成的野战军总共也就六万人,这还是吞并曹营、小袁营、革左五营之后的结果,即便是李自成自己的部队里,也充斥着大量最近两年俘虏来的明军降卒,这些人究竟谁可靠?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

顺军主力在山海关受创,刘宗敏重伤,撤退路上谷可成又战死,主力部队不回陕西重新整编很难再上阵。直接让田见秀到山西来也不成,李自成敢保证田见秀调走之后仅凭吴汝义就在西安镇住场子吗?西安、潼关、兰州、延安、榆林、西宁,有闯军嫡系大将镇守,而宁夏、凤翔、甘州、汉中、洛阳等地全都是刚投降不久的明军在管着。所以,只能等李自成先回到西安,再把田见秀换过来。

对比陈永福守太原和后来的姜瓖守大同,之所以太原迅速沦陷而大同能长期坚持,不是因为姜瓖比陈永福厉害,而是因为形势完全不同。

第一,姜瓖反清的时候,山西义军遍地开花,拖住了清朝的脚步,而陈永福守大同时,清朝尚未颁布剃发令,老百姓无法被发动起来,反倒是那些叛顺降清的明朝还乡团遍地开花。

第二,大同降清又复反,按照清军的习惯,破城之后必定鸡犬不留,所以大同城内的缙绅竭尽所能帮助姜瓖。而太原之战时,整个华北的缙绅都心向清朝,太原缙绅不仅不会帮助陈永福,还会千方百计地叛变。所以陈永福屠了太原的宗室,又把缙绅强制迁徙陕西。但没有缙绅的支持,就无法有效动员城内的力量。

即便宗室和缙绅清除了,明朝的降官还得叛变呢。但如果连明朝的降官都不用,太原就只有兵没有官,彻底没人组织守城了。何况陈永福自己就是明朝降官,总不能自己把自己清理了。最后果然,有明朝降官叛变打开了城门。

陈永福的结局有说是战死的,有说是投降的,但即便是投降,他也是城破后突围失败才投降,守城时是尽了力的。就算刘宗敏毫发无伤,换成刘宗敏来守城,难道就能守得更好吗?显然不能,缺少嫡系部队,没有缙绅支持,什么城也守不住。

之后的怀庆之战,为了干掉了一镇绿营,把多铎的大军给引过来了,战略上确实是有问题的。但是从当时闯军的角度来想,自从山海关之战以来已经半年了,大规模的作战还一次没赢过。如果不打一仗来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如何让那些杂牌军相信闯军还能和清军一战,暂时先别叛变呢?如果不在和八旗兵进行主力会战前先干掉一些汉奸部队鼓舞士气,那些素来畏清如虎的明军降将肯定会更加消极怠工甚至干脆叛变。怀庆之战至少证明,闯军打绿营是没问题的,所以像白广恩这样的潜在叛徒,在得到和清军直接接触的机会之前还不至于叛变。

先打阿济格还是先打多铎,取决于他们谁来得早,既然多铎已经到了潼关,李自成也就只能在潼关和多铎决战,否则他去迎战阿济格的时候,多铎直接就把西安给端了。

潼关之战,顺军是经过了战备之后,在自己的家门口迎战,这回没有多少别的因素干扰了,但最终结果证明,顺军的实力比清军确实是要弱一筹。

清军靠骑兵和步兵,虽然能打退顺军的进攻,但冲不开顺军的阵势。然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带着红夷炮队赶到后,局面就不同了。顺军习惯于使用的野战工事足以抵御骑兵和重步兵的冲击,也能抵挡明军广泛使用的轻型火炮,但是扛不住红夷重炮的轰击。

按照《明史》的记载,闯军步卒是大量使用长枪的,那么在面对清军的强大骑兵时,使用密集队形是必然选择,但这样的队形非常有利于对方的炮兵发挥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照闯军打孙传庭时的战术,他们在进行大型会战时会“筑连城,列炮环之”,但是他们使用的是和孙传庭的火车营差不多的装在车上用马能拉走的小型火炮,和红夷大炮对射拼火力肯定是拼不过的。铸炮不算困难,后来尚可喜打广州的时候,缺少火炮,就直接在从化花了几个月时间就地铸造一批火炮。但是孔有德、耿仲明部队中那些优秀的炮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练成的,让军队学会如何与炮兵配合,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闯军也只能使用那些操作简便,可以直接配属给步兵加强火力的旧式小炮。

工事不能抵挡炮击,自家炮兵又没法对射,就只剩一个办法了:以精锐的骑兵和重步兵突击,夺炮。事实上闯军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是,清军的应对措施是分兵硬扛。虽然刘芳亮的突击把多铎逼到了把手上的白甲巴雅喇都派出来的地步,但结果还是证明,在精锐甲兵对砍方面,确实还是八旗兵更胜一筹,闯军这边的嫡系老兄弟实在太少,几年时间里靠收编饥民和招降明军拉起来的队伍,拼不过人家有几万满洲丁口作为基础,长期锤炼出来的部队。

潼关之战,李自成和多铎都没有什么奇谋秘策,也都没犯什么错误,就是大炮对轰,精兵猛将对砍。结果证明,顺军确实是轰不过也砍不过,顺军的阵型让清军炮兵打出了缺口,清军的骑兵和重步兵立刻利用缺口突击。顺军虽然还能扛得住,但已经处于下风,潼关的外围阵地没法再守了。既然没有野战破敌的能力,那么躲进城里挨炮轰早晚是个死。再加上清军已经有迂回部队绕后,顺军也就只能撤退了。

让骑兵时刻保持威胁,迫使对手的步兵以较密集的阵型迎战,然后以炮兵破坏敌人阵型,创造破绽,骑兵和重步兵立刻跟进。这个套路听起来是很简单,然而此时全东亚只有清军能完成这种战术动作。必须得供养大批上马能冲锋,下马能攻城的精锐武士,必须得有一支远强于对手的炮兵,还得身经百战,配合默契,此时只有清军才有这样的条件。早已费拉不堪的明军当然做不到,刚刚收编几十万明军,连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种起码的要求还没教明白的顺军也做不到。

“不出城野战,依托城墙防守”,这都是妄想,清军的炮兵当然打不烂城墙,但是足够击碎旧式城防的塔楼、垛口之类的防御工事,让城头守军暴露在攻城方的火力之下,一旦守军出现动摇,清军以近战砍人水平世界一流的八旗重步兵登城,没有攻不破的城。

结合闯军打开封的过程就能看出,单靠开封城墙,根本挡不住闯军。开封能守住,是因为周王给了重赏,陈永福带着明军拼死向闯军反突击,硬是顶着闯军的炮火把闯军赶下城墙,这还是在明军和闯军火力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现在顺军火力不如清军,近战对砍也砍不过清军,凭什么指望潼关能守住呢。在明末清初,不能出城野战的守城战就是等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到这种局面,陕西当然没法再守,清军攻入陕西,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叛变浪潮,继续留在陕西,结果就是被清军和叛变明军团团围住,全军覆没。

至于说守襄阳,如果顺军此时有守城硬刚打赢清军的能力,在潼关不就直接赢了吗,还何必等到襄阳。

那也就只剩一个办法了,转移到清军的作战半径以外,占据湖南、江西再卷土重来。

然而,闯军过去一直吊打明军的行军速度也被清军比下去了,在撤退途中被清军追上,于是有了富池口大败。

就算有战略失误,也并不算致命问题,再怎么失误,比得过当年努尔哈赤杀无谷之人吗?真正的致命问题是弱小。

商洛山老兄弟一千多VS真满洲丁口五六万,压倒性差距。

其他农民军数万VS蒙军旗和蒙古仆从军数万,基本持平。

投降较早的明军降卒老兵数万vs汉军旗数万,基本持平。

然后,顺军这边的几十万新降明军,大部分都是拖后腿的,清朝那边还有明朝叛军数万和华北缙绅相助。

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会战打不过,守城守不住,还能咋办。

想让顺军守住华北,不能指望靠李自成不犯错误,得指望清朝那边连续犯重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