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碧水青山0
帝尧之时,天下地裂山崩,洪水滔天。德高望重的四岳推荐大禹的父亲——鲧治理天下洪水。鲧,是崇伯侯,封地为中岳嵩高山,故被称之为崇伯鲧。
四千年风霜雪雨,摧毁不了黄河“鲧堤”的英姿!四千年沧桑岁月,抹去不了崇伯鲧治水的千秋伟业!
崇伯鲧治水失败,原因不是专业技术。而是尧朝盘根错节的内部矛盾。历朝历代,如果技术型专家,陷入暗流涌动的权益斗争旋涡之中!注定会成为牺牲品与背锅侠!才干卓越的崇伯鲧也不例外。
本文就讲述崇伯鲧治水,尧朝内部跌宕起伏的斗争环境,与他治水失败的原因。
一、崇伯鲧挂帅治水
(1)鲧刚直的性格
前2296年,大家都一致推举鲧治水,尧帝一票否决了。理由是鲧性格不好,他持才傲物,嘴巴容易得罪人(鲧性傲很,帝所素知《史记·五帝本纪》)。接着有人又推举共工,尧帝又否决了;最后四岳又举荐崇伯鲧治水。
当时,鲧是最有才能的人,最适合担任水利总工程师(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尧帝别无选择,只好点头同意,由鲧出马,挂帅治理洪水。
2000年后,屈原的姐姐也同意尧帝对鲧的评价。她十分担心弟弟屈原刚直、而口无遮拦的性格会招来灾祸。
她多次劝说屈原:像你这种又臭又倔的丑脾气,不好好改一下,肯会吃大亏的。
当年,崇伯鲧就是因为性格太刚直,说话不经过大脑,什么都敢说,导致最终壮志未酬、身败名裂,而被杀死在羽山的荒郊野岭(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楚辞·离骚》)。
帝尧与屈原的姐姐,都说鲧的性格不好,嘴巴容易得罪人。那么鲧的嘴巴到底有多厉害、有多伤人?
(2)雷厉风行上任
崇伯鲧一上任,嘴巴一张开就得罪了领导。
东汉《吴越春秋》:鲧曰:帝之遭天灾,厥黎及康。乃筑城造郭,以为国固。
因朝中无人超过鲧的才干,帝尧只得安排鲧治理水患。看看,心直口快地鲧刚接到任务,就张口惹祸了。
鲧说:如今的形势,就是我们的最高领导帝尧、遭受到了洪水威胁,这也导致天下民不聊生、百姓哀鸿遍野。
我认为,眼下当务之急,是在治理河道之前,先修筑城池,保护我们领导的安危。只修一道城墙恐怕不保险,修两道城墙抵挡水患,才能万无一失。这样一来,领导就高枕无忧了。
崇伯鲧的确有才干,他的想法、做法绝对正确,因确保了领导核心安危,才不至于群龙无首,不会引起民众恐慌。但他的说法错得离谱!
(3)心直口快大嘴巴惹祸
这段话表面看,既是拍领导的马屁,又保住了都城权贵与百姓,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但仔细一想,这段话致命错误有两点,
一、错在可以这么做,但不能这样说。
你崇伯鲧这么一嚷嚷,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治理天下洪水,主要是为保护我一个人,天下其他人只是附带沾光而已。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二、你说“帝之遭天灾”是什么意思?
我是有德有才的堂堂天子,怎么会遭天灾?遭天灾水患的是兆亿黎民!你是要我发“罪己诏”?我派你治理滔天洪水,就是拯救天下苍生。你说是我帝尧遭天灾,不就是说我无才失德、遭受上天发怒的惩罚,不配为天子?
崇伯鲧此言一出,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崇伯鲧发明了城郭,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墙,保护了帝尧,稳固了都城。
在形形色色的人杂处的尧帝时代,这种口无遮拦不会措辞说话的错误,是致命的缺陷!
二、治理黄河的千秋伟业
崇伯鲧首要的丰功伟绩,是治理黄河流域。
(1)鲧治水之功
治理黄河与长江的功劳,两汉之后普遍都记在大禹头上,而先秦文献则不一样。
《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意思是:大禹干净利索,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解决好了黄河流域的太原洪水,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长江流域的岳阳。
后人注释这一段,都说“禹能脩,鲧之功”。即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很快从太原到岳阳,就是因为有他父亲鲧治水的基础与功劳。
商、周两朝不像夏朝那样非常隆重地单独祭祀崇伯鲧。祭祀上天之时,鲧的牌位不会摆放在老天爷的左右位置,但他也是有千秋功业在身的人,也被邀请来陪同老天爷,一起接受祭祀(至殷周之时,鲧虽不配天,以其有功,列於群祀!汉《礼记正义》)。
这里,明确说明了鲧治理黄河流域之功。
《左传》也证实了因历史功绩,夏商周“三代祀鲧”的事实。
(2)夏商周祭祀崇伯鲧
《左传·昭公》: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前535年,子产说:崇伯鲧先是被流放羽山,后又被尧帝派祝融将他诛杀。崇伯鲧的灵魂变作了大黄熊,从此出入于羽山的深邃峡谷之中。这就是历代天子夏季郊外祭祀崇伯鲧、为什么如此隆重虔诚的原因。
夏商周三代天子都祭祀崇伯鲧。现在,我们晋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老大哥,为什么不名正言顺地祭祀,借机宣传我们包容天下的大气胸怀呢?
于是晋平公安排祭祀崇伯鲧。
从这里可以看出,夏商周1800年的天子都祭祀崇伯鲧。
夏朝天子祭祀鲧,这个好理解,毕竟鲧是他们的祖先。而商周祭祀鲧,说明崇伯鲧的的确确是为民谋利的一代圣贤。
三、在长江流域折戟沉沙
治理了黄河水患,鲧又马不停蹄赶到长江流域。
当时的江汉淮河流域有两大势力,即蚩尤后裔三苗氏与颛顼后裔集团。例如,巴蜀、荆楚、彭国,都是颛顼的直系后裔。而鲧是颛顼帝的儿子(传说鲧是180岁开始治水!)。
故而,地方派别明显,鲧的身份注定会让三苗氏担心:他会不会秉公办事?
(1)盗窃的息壤是什么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大家都知道,几千年以来,这段话是给鲧治水失败盖棺定论的评价。
晋代郭璞注释:息壌,盖指桑土稻田。
明朝杨慎注解:鲧治水,不顺水性,决耕桑之畎畆,坊淫潦之洪流,是窃帝之息壌。
于是综合原文与注释,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苗人本就不服尧、舜,又担心鲧办事不公。
此时不乐意了,他们满腔的怒火爆发了。你们这帮人,大老远跑得来,就凭一张信口胡说的嘴巴糊弄我们,口口声声说治理洪水,是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结果你们为所欲为。
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你们打着治理洪水的旗号,搞得一无是处。你们自己看看像什么话,我们打鱼的江河沼泽被搞没了,谋生的桑林农田也被你们毁了。
你们借着挖渠引水的名义,随心所欲胡乱折腾。洪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连我们今天躲避洪水的村落城镇,也成为一片泽国,到处波涛汹涌,成为奔腾咆哮的江河。
更为过分的是,你们说需要取土修堤筑坝,其实是认为我们老实好欺,对我们部族心目中虔诚膜拜的神灵圣山,说挖就挖;祖庙神祠,想毁就毁。
于是,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五帝本纪》)
(2)尧帝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三苗氏正式逆命叛乱!天下震动!
最高领导尧帝,可不想为大嘴巴崇伯鲧担责。尧帝办公室赶忙召开新闻发布会:
关于南方治水工程,挖了南方人的神灵圣山,毁了他们祖庙神祠,这事我们尧帝不知道、不清楚,更不是我们领导下达的命令。
你们想想,三苗氏也是尧帝的臣民,他们的圣山与神祠,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心目中的圣山神祠。如果仁德的尧帝知道这事了,怎么会同意这种荒唐事情发生。发生了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可能是因为他们治水的事情急、任务重,没有等到尧帝的批示,就在擅自作主,才导致这种不幸的事发生了。请诸位放心,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好这件事情!
鲧治理长江流域,为什么会出现了盗挖“息壤”的事情!崇伯鲧治理过黄河流域,难道不知道毁损神山庙祠,会激起民变?
崇伯鲧肯定懂得这个道理,可他作为一个技术专家,控制不了朝中暗流涌动的政治局面!
四、势力盘根错节的尧朝
(1)虞舜实力囚尧夺权
《汉书·楚元王传》:昔者鲧、共工、欢兜与舜、禹,杂处尧朝。
一句“杂处尧朝”,将当时朝局的复杂性说得淋漓尽致。意思是说崇伯鲧、共工、欢兜,与虞舜、夏禹几个人,就像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一样,开会大家好,办事心不齐。暗地勾心斗角使绊子。
也许是碍于儒家供奉五帝的面子,班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继续说下去!
先秦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没有什么顾虑,有什么说什么。
韩非子说破了尧舜禹三代禅让的真相。所谓的禅让,背后都是实力与武力相逼(舜逼尧,禹逼舜《韩非子·说疑篇》)。
韩非子是法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原因是诸子百家都擅长讲故事,以证明自己一家理论的正确。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魏国编撰的历史,证实了韩非子的说法是真的。西晋出土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2)尧舜禹禅让的可取之处
唐代释道宣大师读了《竹书纪年》,说:难怪现在平阳一带,流传着一个囚尧城的传说呢,原来真有这么一回事(今见有囚尧城《广弘明集》)。
上古尧舜禹三代,凭贤德孝道禅让的故事背后,还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过,上古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也有可取之处,就是没有像后来的南北朝改朝坏代那样大肆屠戮。
如是想到,逼汉献帝禅位的文学家曹丕,原来他也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本质。
知道了舜尧两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故事,也就可以猜想鲧失败的原因。
口无遮拦的人,无论多么有才华、有技术,从古至今都不适合政治斗争。心无城府的人,必然是朝堂斗争的牺牲品。
故而,崇伯鲧的性格,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注定了他身败名裂的命运。
五、尧朝树欲静而风不止
崇伯鲧挂帅治理长江流域,诱发三苗人叛乱,治水彻底宣告失败!
(1)四凶之罪
前2288年,“摄行天子之政”的虞舜与尧帝商量之后,将歡兜、共工、三苗、鲧一起定罪,合称危害天下的“四凶”,史称“四凶之罪”。
崇伯鲧,是天下治水办公室第一负责人,治水任务没有完成,还逼反了三苗人,自然洗脱不了罪责。鲧为“四凶”第四,流放发配羽山。
三苗氏,有不臣之心而叛乱,不论什么原因,也是罪责难逃,为“四凶”第三。随后尧舜禹三朝,连续出兵,压缩了三苗氏的领地,包括大禹三苗人软硬兼施,才确保后来长江流域治水成功。
各种势力汇集杂处的尧朝,事情千奇百怪!
(2)没有罪名的处罚
所有文献都没有记载歡兜、共工的罪名。他们二人可是在“四凶之罪”中排名第一与第二的人物。
朝中位列三公九卿的重臣,有什么过错,竟然大于造反叛乱之罪?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亲自逼迫三苗逆命反叛,或者资助怂恿叛乱!
最初,尧帝挑选治水总工程师时,驩(huān)兜也推荐过共工, 但被尧帝一票否决了。
如是可以推测,他们二人是看见鲧治理好了黄河,又雷厉风行地治理长江洪水,马上功成名就、扬名天下。他们满腹醋意,心头很不是滋味,就暗地指使人,破坏桑林耕地,淹没城邑村庄,挖毁神山祖庙。
尧帝朝堂的暗流,并没有随歡兜、共工、崇伯鲧三个实力派的流放离开而平静。
(3)旧案重提匪夷所思
组织上,对崇伯鲧的处理结果,原本是流放发配羽山。当初四岳与尧帝商量,如果鲧治水失败,也是罢黜流放。
尧帝在位最后一年,也是舜帝掌权第一年,尧帝又旧案重提,莫名其妙地派祝融到羽山,将崇伯鲧诛杀了。
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结束。尧帝时期,还发生了后羿射日。
古籍中,关于尧帝时期的四岳,有人说只是太阳神母羲和一个人,也有人说是羲和的四个儿子。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尧帝派后羿射杀的九个太阳,恰好与推荐鲧治理洪水的四岳家族有关。
尧帝后期,虞舜摄政28年。流放歡兜、共工、补杀崇伯鲧,以及后羿射日,这一系列的操作,会不会是“舜囚尧于平阳”,挟天子以尧帝之名,清除异己,“取之帝位”的前奏?
这不是胡乱猜测,才高八斗的南·梁皇帝萧绎也说过:舜帝自己私心很重,而鲧是为天下人治水(舜之怨慕,由己之私;鲧之治水,乃为国事)
也许这也可以解释,后来大禹为什么宁可在会稽山会天下诸侯,最后死在会稽山,也不去中原之地号令天下。
崇伯鲧治理黄河流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证据就是经历了4000年岁月洗礼的“鲧堤”。
五、后人治水自相矛盾
崇伯鲧鲧治理黄河流域的伟业丰碑——“鲧堤”,直到宋代,才正式出现在古籍文献之中。
(1)黄河沿岸的鲧堤
《太平寰宇记》记载的鲧堤,只是相州、贝州就有多处。
大理学家程颢也公开发表论文:“河北见鲧堤,无禹堤”。
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秦汉至唐代,文史学家、地理学家干什么去了,难道就没有人看见“鲧堤”?
例如,大名鼎鼎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鲧堤”只字不提。
宋代,因黄河决堤,人们才真正开始认识到鲧堤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思想依然没有转变。
例如,乐史、程颢二人提及“鲧堤”,也没有忘记继承前人定格的评价,不忘加一句:“鲧奉帝尧之命,筑堤无功”。
黄河沿岸的“鲧堤”,离人口聚密居的城市,近的只有“一十五里”,远的只有“三十五里”。
城市离黄河如此之近,而且经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鲧堤”就在眼前屹立不倒,还说鲧“筑堤无功”?
(2)后人治水学鲧筑堤
《尚书日记》:河北有鲧隄而无禹隄,后世师鲧、而不师禹,河患何时而平也!
明代有人视察黄河,看见各朝各代的水利工程,都是清一色仿照崇伯鲧修堤治河,而没有人学习大禹那样不修堤。忧心忡忡地表示:都像这样搞,黄河水患到哪朝哪代才能彻底解决!
表面上看,说这话是忧国忧民,可他也没有提出如何学习大禹疏导江河的具体方案。
如果真像传说中的那样盲目地“顺水性”,是不是每一处发生水患,就在旁边挖开一条支流沟渠!如果这样,时间够吗?风调雨顺年景,下游的农田百姓要用水又怎么办?
不过,这段话也进一步说明了一种现象,三四千年来,历朝历代,文人政客嘴巴高喊:要学大禹疏导治水。而在实际行动上,实干的水利专家都是仿照崇伯鲧修堤。
于是,就出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双标现象。
同是修筑河堤,鲧修大堤,文人政客就劈头盖脸骂“鲧逆水性”。各朝各代修黄河大堤,就千篇一律歌功颂德,说是为民谋福!
(3)为封堤歌功颂德
北宋司马光有一首诗,《东郡鲧堤》: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
意思是说,以前因鲧堤年久失修,百姓对身边奔腾咆哮的黄河惶恐不安,所以在这一带安家落户的人非常稀少。只有我们大宋才真心实意为黎民百姓着想,花大力气修筑了鲧堤。
自从我们将黄河长堤加固了一百多里之后,这方圆千里之内就充满生机与活力。老百姓安居乐业,对将来的生活信心十足。你们看,现在这一带,只是抚养幼童的家庭就有一万多户,这片土地的未来前景光明啊。
司马光显然是用鲧堤作对比,歌颂大宋王朝与自己修堤治河的政绩,但从他的诗中可以得知,宋代也只是在仿照、重复3000年前崇伯鲧“筑堤障水”的工作!并没有说什么开沟引导、挖渠疏通的措施。
怎么崇伯鲧“筑堤无功”,而司马光“堤封百里”就值得讴歌赞美呢?
这是什么道理!
结尾
鸟儿从天空飞过,总会留下影子!
崇伯鲧在黄河流域兴修水利的多处遗迹,一直到北宋时期还存在,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崇伯鲧治水的“鲧堤”,为天下人造福了整整3000年。
为什么两汉之后,历朝历代治理江河洪水,宁可默不作声学习崇伯鲧,也不提及鲧的历史功绩?
是因为舜帝非常注重正面宣传工作。例如,舜帝即位,就命令当时的天下十二州,全面开展为帝歌功颂德的活动。
主要内容:歌颂天子本人有才德孝道;喜欢有德行、品质好的君子;憎恨逢迎拍马的小人(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五帝本纪》)。
如此一来,崇伯鲧所在的“四凶”,以及羲和的儿子九个太阳,自然是反面教材,他们十恶不赦的形象就产生了。
董仲舒修改的儒家,恰好需要这些理论。这也符合后来两千年封建王朝皇帝的胃口,于是后人治理河道,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闹剧:嘴巴高喊学习大禹“顺水性”疏导江河。行动上却效仿崇伯鲧“逆水性”修堤,
崇伯鲧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除了“鲧堤”之外,还有城郭。
就是前面提到的崇伯鲧治水最初,为保护尧帝、稳固国都,而修建的两道城墙。
对于鲧修筑城郭,不像“鲧堤一直闭口不谈,而是大大方方说“鲧作城郭”。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虽没有记载“鲧堤”,但提到了“鲧作城”。
崇伯鲧发明“城郭”的作用,对成为中华文化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城郭”可以抵制无孔不入的滔天洪水、可以隔断荒郊野岭的毒虫猛兽,可以防止千里奔袭的外族突袭等。所以,无论怎么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城郭”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
古籍文献,喜欢将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说成百岁老人!鲧的年龄是190岁。足见先秦时代,对鲧的敬重与崇拜!
到此,看见崇伯鲧治水的“鲧堤”,与他发明的“城郭”,我们就可以理解夏商周三代天子祭祀崇伯鲧的高度。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赞颂每一个为华夏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什么是历史的丰碑!历史的丰碑,就是像崇伯鲧这样脚踏实地,为中华文明默默奉献的民族之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