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海航集团的年营收高达6183亿元,力压除华为外的所有民营企业。营收超过当时的恒大1500多亿,约等于京东加上小米的营收总和。

2020年,海航集团以5351亿元的营收,位居海南省企业排行榜榜首,以超第二名海南中石化11倍的彪悍战绩,遥遥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谁能想到,就在短短一年后的2021年,这家昔日的"人见人夸"的超级集团,竟然申请了破产重组,而且背后的债务高达惊人的7500亿元。

难怪有网友感叹,"摊子越大,死得越快"。

作为中国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民营企业,很多人都不禁会产生疑问:一家拥有6000多亿年营收的超级集团,怎么能说倒下就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海航集团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绝对是一个重要导火索。

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很多航空公司都陷入了资金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至2022年全球航空业累计净亏损额将高达惊人的2010亿美元。

我国民航业亏损情况也十分严重,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航空公司就亏损了336.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航空航运业的"老大哥",海航集团自然也难以幸免。

毕竟航空运输业务一直是其主打产品,疫情期间航班大量取消、旅客骤减,票务收入断崖式下跌,给资金链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但是,单单归咎于疫情是无法完全解释海航集团覆灭的根本原因的。

事实上,海航走向破产的道路很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疫情只不过是给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航集团之所以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从一家小小的地方国企起家,到后来的"狂飙突进",海航的发展历程可以用"操之过急"来形容。

这种操之过急的态度,就表现在海航不满足于单一的航运主业,而是在2008年确立了"航空、旅游、商业、物流、实业、机场、房地产、酒店"等多个业务板块,意图打造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快速扩张,海航采取了大举融资借贷的模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航的商业帝国涉及7大业务板块,除了主业的机场服务、物流外,还包括房地产、酒店、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仅在2018年一年,海航投资的电子产品项目就为海航带来了3000多亿的利润,占总营收的49%。可以说,海航是靠着金融杠杆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疯狂扩张和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海航之所以能够玩转如此多的领域投资项目,正是源于它视金融杠杆为"利剑",大肆借债疯狂扩张。巅峰时期,海航仅用两年时间就挥霍了高达5600亿元的资金。

可以说,海航是将财务杠杆推向了极致,把它视为了实现野蛮生长的"杀手锏"。

然而,一味依赖杠杆融资的发展模式,注定是在饮鸩止渴,最终酿成了债务泰山压顶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的资金流背后,是真金白银的高额利息支出。当债台高筑之时,利息支出就变成了海航身上的"定时炸弹"。

数据显示,仅2018年一年,海航集团就高达7500亿元的巨额债务。

而到了2019年,海航的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72%,已是债务危机的临界点。高利息支出、现金流断裂,海航无力在短期内为庞大的债务"输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银监会发布公告要求银行评估在海外并购的大型企业的风险,意在防范企业过度扩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时,海航集团过度依赖金融杠杆、高负债经营的模式遭到了直击。

银监会一纸公告,给海航当头一棒。

一时间,银行纷纷收紧了对海航的信贷支持,海航的"钱袋子"再也充盈不起来。这无疑是压垮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之后,海航不得不采取"减肥"措施,在短时间内抛售300多家公司,套现近3000亿元,以降低杠杆率。但这种"割肉"式的救命之计已然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扭转海航内忧外患的窘境。

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才是海航集团彻底垮台的根本原因。高达7500亿元的巨额债务,利息支出之重让人触目惊心。

到了2020年,海航已经无力支付员工工资,陈峰不得不发布公开信致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随着银行贷款被"拉闸",海航已经无法注入新的资金弥补现金流断裂。一线生机渺茫,即便是拼命抛售资产套现,收效甚微,并非良方。

最终,在7500亿的债务重压下,海航不可能永世长存。虽然通过拼命出售核心资产,艰难维系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仍难逃破产重组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12月8日,海航也发布公告表示,其航空主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控制权,已经正式移交“方大集团”。

而ST海航控股股东也变更为方大航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底,海航集团之所以会走向破产,固然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源于内部发展模式的失衡。中国有句古语叫"志大才疏",用来形容海航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毋庸置疑,海航集团人员素质过硬,组织纪律严明,否则也不可能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世界500强。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过度依赖金融杠杆的扩张模式带来的巨大隐患,这种模式充满着浓浓的投机色彩,缺乏足够的长远发展的考虑。

因此,当监管政策一出台,海航集团便暴露了自身的根本弊病。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并购盲目性,负债泰山压顶下的无力还贷,这一切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将海航集团推向了万丈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航集团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命运,是对发展道路的盲目自信所致。任何一家企业,不管现在多么强大,都不应操之过急追求规模扩张,而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或许是一条满目疮痍的道路,充满荆棘,但终将铺就通往彼岸的康庄大道。反观海航集团的失败,恰恰给我们上了一个惨痛的教训:任何企业,只要操之过急,都难免会走向覆灭。

这同样也是任何一个有为青年努力奋斗时应该三思而后行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