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姨太太们眼巴巴望着范绍增,他的决定出乎意料。

范绍增是四川icon小军阀、袍哥头子,抗战爆发后,他被军委会任命为88军军长。名为军长,实则既无装备,也无兵员,范绍增在家乡用大半年时间,招揽旧部、袍哥分子等,拉起了万余人的武装,编为88军新编21师,

1938年1月,范绍增率部出川抗日,划入顾祝同的第三战区icon。范绍增军只辖一个师,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是三战区各军中“吊车尾”的存在,但该军官兵在范绍增的指挥下,士气很高,以低劣的装备和日军连番血战,屡立战功。

1942年,暂编第32师、新编第30师划入88军,使该军成为“三师制”的甲种军icon,部队加强了,但军长却换成了何绍周icon,范绍增被夺去兵权,明升暗降为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

失去部队控制权的范绍增,一气之下,告假回到重庆icon的“范庄”闲住。抗战胜利后,顾祝同托人给范绍增传话,说当年88军的人事调整,背后是何应钦icon直接插手的,因为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现今何应钦已不再当军政部长,范绍增可以出来继续做事了。

范绍增不愿给蒋介石icon当炮灰,婉言谢绝了顾祝同的邀请。不久后,不甘寂寞的范绍增,跑到上海icon设立了“益社”,在交好的青帮大佬杜月笙icon的支持下,做起了生意。

1948年,李宗仁icon、孙科icon等人竞选“副总统”,老蒋召见范绍增,让他给孙科“助选”。范绍增一点面子都没给老蒋,大咧咧的说:“我都答应投票给李宗仁了,不能反悔。”

老蒋大怒,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对范绍增秋后算账,让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icon派兵将范绍增抓捕后送往南京icon。

范绍增出手大方,在上海期间结交了不少军政大员,宣铁吾也是其中之一。宣铁吾故意将抓捕消息散布出去,等范绍增跑回四川后,这才装模做样的派兵去搜捕,结果自然是扑空了。

范绍增回到四川后,国民党icon元老李济深给他写去密信,劝说他在解放军进入四川时起义。起义的前提是,手头得有一支部队,范绍增在蒋介石下野后,去找顾祝同活动。

范绍增在第三战区时,指挥所部用地雷icon炸死了日军中将icon师团长icon酒井直次icon,击伤了少将icon旅团长河野,使顾祝同这个长官脸上颇为光彩。

当年,顾祝同对范绍增立下大功,却被军委会夺去兵权,很是不好意思,这次见范绍增来求官,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不过,当顾祝同向溪口“引而不退,遥控局势”的老蒋汇报时,老蒋却一口拒绝了。顾祝同只得回复范绍增,让他暂时蛰伏一段时间。

1949年8月,在南京、上海解放icon,解放军席卷东南,逼近广州icon之际,老蒋为了稳固西南防线,不得不拉拢川军icon将领。顾祝同趁机再次向老蒋推荐范绍增,老蒋松口同意了。

顾祝同给了范绍增“川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川东挺进军总指挥”的头衔,并给了十个纵队的番号。范绍增利用影响力,在三个多月时间,就拉了二万多人马。

老蒋将不少特务安插在范部,范绍增时常请这帮人吃喝,很快就将他们拉拢过来。

12月12日,范绍增率部在渠县icon通电起义。在西南解放中,起义或投诚的蒋军icon将领很多,不少人对改编有抵触,还有少数人试图继续掌握部队,作为讨价还价的资本。

负责改编范绍增部队的是解放军50军,范绍增很配合,一声令下,让官兵无条件服从派驻的解放军干部的指挥。

本来准备任命范绍增为50军副军长,范绍增说:“给我个高参之类的职务就行了。”

起义之初,范绍增认为解放军指挥员和蒋军将领不会有多大区别,他向50军的几个干部送去了滑竿,并配了抬滑竿的轿夫。

解放军干部谢绝了范绍增的好意,明确了官兵一致的原则。之后,范绍增又送了几次礼,但都没有送出去。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范绍增很是感慨,对旧部们说:“现在是新社会,不兴过去那一套喽,你们可都注意点。”

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范绍增在翻看了相关内容后,把原配妻子陈文兰和六个姨太太叫到一起,说:“现在是新社会,不许三妻四妾那一套,陈文兰十几岁就嫁给我了,年纪也大了,就和我在一起。你们六个,每人我会给一笔钱的,大家好聚好散。”

有五个姨太太同意了,她们拿了钱后,由范绍增带着办了离婚手续。有个叫叶邵芳的姨太太,死活不愿离开。

范绍增吓唬说:“你要不和我离婚,就犯了重婚罪icon啰,看把你和我抓去了。”

叶邵芳说:“是我不愿意离婚,要抓也是抓我。”

范绍增无奈,只得向上反映了情况。组织考虑到特殊性,特批叶邵芳负责照顾范绍增的生活。

像范绍增这类的情况不少,人民政府在1952年出台了《关于婚姻法实行以前重婚的处理原则的规定》,里面特别提到:“关于历史遗留的重婚关系(1950年5月1日前),可根据女性的要求来决定,如果女方不想离婚,可以继续共同生活。”

这个补充规定,使范绍增可以正大光明的和陈文兰、叶邵芳在一起,算是皆大欢喜。

范绍增休掉五个姨太太,选择老妻陈文兰,叶邵芳不离不弃的坚持留下,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