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一期《圆桌派》上,嘉宾们讨论起一个现象——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
其中,周轶君老师的分析,非常精辟。
她说,放眼全世界,孩子们的抗压能力都不强。
甚至美国的社会学家,还就此写了本书《钢铁是怎么没炼成》。
周轶君从中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个,现在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太过,不舍得他们去现实中历练。
第二个,反复强调“感受”,导致了孩子们只做喜欢的事,拒绝一切让自己不爽的。
第三个,最糟糕,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两极化”的价值观,把人粗略地分为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
也就是说,我们先为孩子打造了信息茧房,又让他们缺乏约束,还让他们对未来很迷茫。
所以,有些现实,不让孩子知道,他的成长就只能是盲目的。
尤其是以下几方面,你不说,孩子们永远不会知道。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70d4c1daj00skgrn60004d200u00039g00it0021.jpg)
父母能陪你一阵子
却陪不了你一辈子
作家汪国真曾说:
“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每个人的一生,都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我们可以帮孩子规划路线,扫清障碍,却很难守护他一辈子。
面对现实的粗粝,是孩子们逃不过的必修课。
我有个表哥,是种菜的农民。
每年暑假,游学团盛行时,他也带儿子另类游学。
那就是让孩子进菜园,择菜、包装、联系经销商。
还让儿子跟着自己送货,处理各种生意上的事。
一次,有个中间商把价压得很低,转头却几倍的溢价出手。
儿子很生气,想找对方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拉住。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是去找,这人拿掉咱的供货权,损失比现在还大。咱们非但不能去理论,还要笑脸相迎。”
儿子愤愤不平,抱怨说:“人真是贪得无厌,明明咱们更辛苦……”
父亲笑笑说:“慢慢你就懂了,生活不容易,人心更难琢磨。”
我非常赞成表哥的这种做法。
比起花钱带孩子见世面,把他拽入现实,更有意义。
就是要让他看清世道人心,就是要让他明白世界的复杂性。
这些话,你不提前和孩子说,他就会像一张白纸似的踏入社会。
那等待他的,必将是一次次的打击与失望。
养育孩子,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
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下,而是让他们长出会飞的翅膀。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0b575491j00skgrn6001ad200m800aog00id008t.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43010a6aj00skgrn60005d200u00039g00it0021.jpg)
学习可以靠他律驱动
但幸福的人生靠自律
有个当老师的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当初三班主任那会,她班上有个孩子偏科严重。
语文作文,是怎么写也拿不到好的分数。
她就单独给孩子辅导,并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练笔计划。
还要求父母,每天监督、反馈情况。
一个学期过后,孩子成绩上来了。
但家长却来找到她,说起了孩子的一些转变。
很是令她意外。
这小孩自从成绩上来后,竟开始模仿她的方式,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制定了作息表,坚持早起锻炼,睡前阅读;
还明确了年度目标,规划了一年到头的时间分配。
曾经那个拖延的、无精打采的小男孩,如今是有主见、有干劲。
父母很感激,朋友更欣慰,她对我说:
“学习,可以靠他律驱动,但幸福的生活,还得靠自律。”
我想,这就是教育学上常说的“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吧。
没有生下来就自觉的孩子,所以要有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外界的督促,总归有限。
根本上,还得唤醒孩子内心的渴望。
李玫瑾老师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先通过他律,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再鼓励和引导他进入自己设定的良性循环。
不要一味地催促施压,适当给孩子一点自主权,激活他的内在动能。
而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律的能力,在孩子长大后会转化成强大的竞争力。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eb0ab2f3j00skgrn70012d200m800etg00id00c8.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93841fdej00skgrn70005d200u00039g00it0021.jpg)
你喜欢的在控制你
而限制你的在保护你
前阵子,和孩子坐高铁回老家。
坐在我们后面的,是一个十来岁戴眼镜的小男孩。
从上车开始,这孩子就拿着大人的手机一直玩。
一会刷视频,一会打游戏,一会看电影,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期间,他妈妈说了好几次,“别玩了,都高度近视了。”
但这孩子就像耳聋一样,完全听不见。
妈妈又抢了几次手机,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一拿走手机,这孩子就烦躁不安,还发脾气摔东西。
为了让孩子安静,妈妈只能再把手机给他。
其实,这样的画面,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网络时代,低级娱乐早就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
这就像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理论”。
我们的孩子,也正在被算法控制,出现了娱乐上瘾的情况。
所以,要提早和孩子说明白,你沉迷的,都是对你的控制。
那些搞笑视频、洗脑神曲,像钩子一样,牢牢扯住人的精力。
而对孩子而言,更深层的危害,还是对他们大脑的影响。
早有研究证实,低级娱乐会令孩子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而这一危害,是不可逆的。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让他们早早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约束。
小到对手机、游戏、低级娱乐的克制,大到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安全意识的建立。
具体来说,就是要原则清晰、反复提醒,又要循序渐进、有奖有惩。
教会孩子收敛欲望,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尺度在哪。
如此,才是对他们的负责。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67be3e1ej00skgrn7001bd200m800etg00id00c8.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3b485ffej00skgrn80005d200u00039g00it0021.jpg)
不是长大了就懂事
是懂事了才叫长大
这几天,山东少年暴打亲妈的视频火了。
众目睽睽之下,这孩子先是推搡母亲,后又将母亲踹翻在地。
旁人纷纷来劝,可小伙子听后,更是肆无忌惮,说有本事就报警。
这件事,让我看得很揪心。
你说这母亲可怜吧,但孩子是她教出来的;你说这孩子不懂事吧,可看年龄也不小了。
曾经,我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可无数事实证明,年龄不是绝对因素。
不进行品格教育,孩子再大也是不懂感恩的巨婴。
《礼记·学记》中,对“教”有一个定义。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善,补救他们的过。
养育一个孩子,不单是让他身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还是德性培养。
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培养孩子谦恭有礼、谨慎诚信的态度。
然后扩展到利他思维,在他们心里种下慈悲与宽容的种子。
最后,才是学习知识。
把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万万不能本末倒置。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8e8190ddj00skgrn8001gd200m800esg00id00c7.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723da826j00skgrn80005d200u00039g00it0021.jpg)
成功的标准很多
允许孩子做不一样的小孩
女儿曾问我:“如果成绩不好,是不是很失败。”
我本想说,作为学生,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成绩。
但转念一想,这标准果真是如此单一吗?
就像我现在,也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我生活在考公大省山东,刚毕业那会,家里也希望我进编制,混个一官半职的。
但我试了几次没考上,是真卷不过其他人。
于是我就先进会计师事务所干了几年,现在做自由撰稿人。
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日子也过得去。
我经营着自己的爱好,能赚钱养活自己,整个人非常自洽。
想到这,我就对女儿说:
“成功的标准不唯一,当不了学霸也没关系。
只要你认真生活,积极做事,不放弃追求,永远热情洋溢,未来的日子不会差。”
很喜欢作家梭罗的一句话:“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圆有无数条半径,人生也该有千万种选择。
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允许他不必成为“别人家的小孩”。
我觉得,这就是爱。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5d19797bj00skgrn9002ad200m800etg00id00c8.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0927/506e1356j00skgrn90005d200u00039g00it0021.jpg)
我曾在后台和读者们讨论,怎么做才算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有妈妈说,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好,让人一看她就是被养得很好的小孩;
有爸爸说,要多吃饭多锻炼,让孩子身强体壮,跑赢同龄人;
还有人说,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包含着爱与期待,令我很动容。
但有个读者的答复,给我的印象极深刻。
他说: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他看清现实,学会为人处世,明白世道人心。
是让他在复杂的社会里,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辨别善恶的智慧,有托举自我的能力。
对的,是这样。
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那就把我们的经验传递给他。
如何做事,如何看人,如何对待自己。
学会了这些,孩子才会余生无忧,让我们放心得下。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