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位曾经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惨遭凌迟处死,而他的贴身侍卫,为了守护主人的尊严,立下了一个延续近四个世纪的誓言。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明朝名将袁崇焕,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他的死亡充满争议,而他死后的故事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袁崇焕是如何从一个功勋卓著的将领沦落到被凌迟处死的地步?他的贴身侍卫为何会立下如此惊人的誓言?这个誓言又是如何被一代又一代人坚守了将近4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跌宕起伏的人生

1584年,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他从小就对军事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但官场生涯并未能完全吸引他,相反他对兵法趋之若鹜,经常找老兵聊天,打听边境防务的种种细节。

一直到35岁那年,他终于金榜题名,被派往福建任知县,正式踏上仕途,期间他对军事的热情丝毫未减,反而为他日后的辉煌战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1622年,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天启二年,袁崇焕有幸觐见皇帝,皇帝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官员印象颇佳,便将他调入兵部,从此袁崇焕正式踏上了军事舞台,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26年,袁崇焕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这一年,努尔哈赤率领20万后金大军攻打宁远城,面对敌军的压倒性优势,袁崇焕只有1万兵力,但他毫不退缩,决心死守城池。

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先进的火器,特别是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袁崇焕将后金军打得溃不成军,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身受重伤。

这场被称为“宁远大捷”的战役,不仅让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也让袁崇焕一战成名,不久之后,努尔哈赤便因伤重去世,而袁崇焕则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一年后,1627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接替父亲,亲自率军围攻宁远和锦州,袁崇焕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凭借坚固的城防和先进的火器,又一次击退了后金军。

这场被称为“宁锦大捷”的战役,据说为明朝延续了十年国运,袁崇焕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被擢升为蓟辽督师。

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袁崇焕的成功也引来了朝中奸臣的妒忌,1627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开始对袁崇焕百般刁难,诬陷他“没能解锦州之围”,面对这种政治压力,袁崇焕愤而辞官,选择回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同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登基,新皇帝上台后大力清除宦官势力,重用忠臣名将。

袁崇焕因此得到重用,不仅被授予尚方宝剑,还被封为太子太保,全权负责辽东的防务,意气风发的袁崇焕向崇祯皇帝立下“五年复辽”的宏愿,并要求统一调配军队、军饷和武器装备。

到1629年6月,袁崇焕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当时东江镇将领毛文龙在皮岛驻守,与袁崇焕产生了严重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崇焕认为毛文龙“孤悬海外,不听号令”,会影响他的“五年复辽”计划,于是他趁着一次军演的机会,当场将毛文龙处决,并列举了十几条罪状。

这一举动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毛文龙的部下愤而投降后金,皮岛失去了牵制后金的作用,更糟糕的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动摇。

就在同年,后金趁机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绕道蒙古,直捣北京城下,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袁崇焕没有听从老将孙承宗的建议去布防,而是选择紧跟皇太极的后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派兵阻止八旗铁骑的烧杀抢掠,反而想依靠北京的城墙和大炮打一场攻坚战,虽然在广渠门和左安门取得了一些小胜,但因为擅自调动边防军入京,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结果遭到弹劾,崇祯对他的信任更是一落千丈。

皇太极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他敏锐地察觉到崇祯帝多疑的性格,于是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

这个谣言无疑加深了崇祯对袁崇焕的怀疑,与此同时,还有礼部官员污蔑袁崇焕和钱龙锡勾结谋反,崇祯帝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就下令逮捕了袁崇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30年9月22日,北京西市刑场上演了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袁崇焕被处以凌迟之刑,刽子手在他身上足足割了3500多刀,整整折腾了半天才让他断气。

更加残忍的是,刽子手还将袁崇焕的肉分给围观的百姓食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袁崇焕写下了《一生事业总成空》的诗句,表达了他心中的悲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侍卫的守护

袁崇焕的悲剧并未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他的妻子黄氏悲痛欲绝,最终选择跳江自尽,他的兄弟、小妾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被流放到云南,家产全部被没收,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将门之家,就这样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这个家族最黑暗的时刻,一个名叫佘义士的人站了出来,他是袁崇焕的贴身侍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袁崇焕的头颅取回,埋在自家后院,并修建了一个名为“义园”的小园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守护这个墓地,佘义士辞去官职,还立下家规:不许回广东,不许做官,世世代代守护这个墓地。

从此,佘家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守墓生涯,他们默默无闻,但始终坚守着对袁崇焕的忠诚。时光荏苒,朝代更迭,但佘家人的誓言始终未变。

直到1784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乾隆皇帝在了解到佘家人世代守墓的事迹后,深受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下令重修佘氏祖坟,还邀请佘家人出仕为官,然而佘家人却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好意,选择继续守护袁崇焕的墓地。

到了民国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一群人发起募捐,为袁崇焕和佘义士立碑,并修建了袁崇焕祠堂,这个举动不仅是对袁崇焕的纪念,也是对佘家人守墓精神的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守墓的任务并没有变得轻松,1952年,北京市计划迁移城内墓地,袁崇焕墓也在名单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运的是,在柳亚子、李济深等名人的呼吁下,北京市政府不仅保留了袁崇焕墓,还出资进行了修缮。

到了1960年代,佘幼芝成为第17代守墓人,那个年代政治压力巨大,但他依然坚持守墓,甚至在墓地遭到破坏后,亲自进行了修复。

2003年,一个悲剧发生了,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在护送袁崇焕衣冠冢时遇到车祸去世,佘幼芝夫妇将儿子的骨灰葬在袁崇焕衣冠冢旁边,让儿子继续完成守墓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佘幼芝去世,临终前将守墓的任务交给了女儿焦颖,至此,佘家已经为袁崇焕守墓整整393年。

从1630年到2023年,近400年的时光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佘家人的誓言却始终如一

他们的坚守,不仅是对袁崇焕的忠诚,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从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感人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黄国信、张素容.《明末抗金英雄 袁崇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2.王荣湟.《袁崇焕全传》.岳麓书社.2020年.第514-530页
3.东方直播室《寻找雷锋》:守墓老太佘幼芝.看看新闻网
4.80岁的袁崇焕守墓人佘幼芝:17代人守护三百多年.新京报
5.佘家为抗清将领袁崇焕守祠385年 先人留下3祖训.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