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位新任39军军长走马上任。副军长黄达宣在见到这位新军长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不是我当年的俘虏吗?"这位让黄达宣如此惊讶的新军长是谁?他又是如何从一名被俘的国民党小兵一步步成长为解放军的军级高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发起猛烈进攻,其中就有黄达宣所在的2纵6师16团尖刀连。攻破沈阳城门后,他们俘虏了一批国民党士兵。按照惯例,黄达宣要从这些俘虏中挑选一些优秀人才补充到自己的尖刀连。

黄达宣的选人标准可不低:个头要高,有文化,还得有精气神。可是看了一圈,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正当他失望之际,一个年轻小伙子吸引了他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喂,你叫什么名字?"黄达宣问道。

"报告长官,我叫徐惠滋。"小伙子挺直腰板答道。

"多大了?""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部队待了多久?是什么兵种?""不到一年的机枪手。"

黄达宣眼前一亮,这小伙子不错啊!个头高,眼神清澈,还有点军事素养。他立马决定要把徐惠滋收入麾下。

谁知道,当黄达宣问徐惠滋是否愿意加入解放军时,小伙子却说:"不了,我想回家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可把黄达宣给整不会了。他苦口婆心地劝道:"东北是解放了,可全国还没解放呀!你不想继续战斗,解放其他苦难的同胞吗?"

徐惠滋听了,犹豫了一会儿,最后下定决心:"好,我留下!"

就这样,徐惠滋从国民党俘虏摇身一变,成了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没人拿他的过去说事。徐惠滋很快就和战友打成一片,还因为有点文化,经常帮大家写家书,深得大家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平津战役打响。这是徐惠滋第一次以解放军身份参战。小伙子在战场上勇猛异常,冲锋在前,立下大功。组织上还特意给他颁发了一面锦旗!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徐惠滋又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战火中,他潜心钻研战术,积累经验,很快就当上了连指导员。

1955年,徐惠滋在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上尉军衔。随后,他又去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回到39军,凭借出色的能力,一路从处长做到了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11月,沈阳军区举行军事演习。117师师长突发疾病无法到场,徐惠滋临时被任命为演习师长。这次演习让中央看到了徐惠滋的才能,认为他能力出众,又有文化。1981年,徐惠滋被提拔为39军117师师长。

转眼到了1983年,徐惠滋已经成为39军的新任军长。当年那个被俘后喊着要回家种地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军级高官!

当徐惠滋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副军长黄达宣看到这张熟悉的面孔,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徐惠滋快步走到黄达宣面前,笑着伸出手。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跨越35年,充分体现了我军的政策优势和人才培养能力。从一名被俘的国民党小兵,到解放军的军级高官,徐惠滋的成长历程可谓传奇。他也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能力,在党和军队的培养下,每个人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徐惠滋,不仅是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军级将领的个人传奇,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军队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我军"化敌为友"的政策魅力,以及培养、使用人才的独特优势。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像徐惠滋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士兵,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才铸就了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能力,并且找对了方向,每个人都可能成就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