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榆林9月28日消息(记者张伟 刘昱 侯凯奇)仲秋的榆林,凉意悄至,在徐徐的清风中,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巍峨雄伟,一砖一石,一墙一垛,承载着百年厚重历史,见证着长城内外的沧桑巨变。

“现在我们看到的镇北台是经过抢救性修复的样貌,基本还原了当时的原貌,这很不容易。”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高秋燕站在镇北台上感叹道。

37年前结缘 与国际友人寻访古长城遗址

1987年,当时还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高秋燕偶然与来自英国的长城探险家威廉·林赛结识,保护长城这件事在她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我们这里寻找长城,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重新思考这个我们从小看到大的长城对我们的意义。”高秋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11年后,已经参加工作的高秋燕,几经辗转,与威廉·林赛取得联系,正式开启了她保护长城的事业。

2005年,高秋燕与威廉·林赛的团队共同开启了长城新老照片对比展的寻访工作。“按照百年前的资料、绘画、照片寻找长城遗址,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随着时间流逝,有的长城遗址已经消失了,我们只能通过照片才能看到之前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4年,照片上陕西神木高家堡镇的长城遗址“玄路塔”,在2005年拍摄时已经消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然而,榆林长城老照片及遗址的寻访工作,比高秋燕想象的更艰难。“我们经常花费一天的时间也找不到一个长城遗址的点位。有时候坐着马车去找、去拜访村里的老人,寒冬蹚水过河都是常有的事情。”也正是那次长城寻访工作,让高秋燕看到长城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她保护长城的决心。

20余年坚守 从长城上的“女疯子”到“长城专家”

走进高秋燕的办公区域,1000多平米的楼层,一部分是公司的办公区,剩余的一大部分是榆林长城主题展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秋燕正在展馆里讲解(央广网记者侯凯奇 摄)

“这个展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从一开始,长城保护跟我本人的专业、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我还是选择去做。”在旁人看来,高秋燕在长城保护这件事上“一根筋”“不务正业”,身边也有人称她是长城上的“女疯子”。

“都说我好好的生意不做,为啥要做长城的事情,不仅要自己花钱还消耗精力。”周围误解、反对的声音,时常令高秋燕感到沮丧。

“但我一直坚信,保护长城这件事一定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才能更好地开展保护。”从对长城知之甚少,到大量阅读、学习,实地走访、考察,高秋燕逐渐成为别人口中的“长城专家”。

20年间,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没有了,高秋燕创办的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也从一个人到100余人,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志愿者遍及榆林市有长城遗址的6个区县,并有更多青少年群体加入志愿队伍。

代代守护 做长城脚下的守护者

“从小住在长城下,我和长城过家家。长城儿歌唱不够,种子生根又开花。”高秋燕团队创作的一首童谣《我和长城过家家》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秋燕团队开发出长城“三十六堡”拼图产品(央广网记者侯凯奇 摄)

为了更好地宣传长城保护知识以及长城文化、长城精神,高秋燕联合团队研发了针对中小学生的长城课程,还经常举办长城知识进校园等活动。“我要把保护长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高秋燕说。

采访当天,高秋燕还要匆忙赶往神木市,参与长城保护大会的相关工作。她告诉记者:“近些年,政府与民众对长城保护尤其重视,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年有不少。现在榆林长城保护工作几乎是全民在行动。”

从十年如一日巡查长城的长城文保员,到对榆林长城了如指掌的工作人员,再到热爱长城手工的小学生……在陕西榆林,像高秋燕一样,热爱长城、保护长城的人越来越多,“长城守护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镇北台已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打卡地(央广网记者张伟 摄)

古老的榆林长城绵延数千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各民族交流交融。百年以来,无数长城保护者用心守护着这条蜿蜒的长城,长城文化、长城故事、长城背后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