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列传

张居正列传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行省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故又称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

千古一相

千古一相

张居正出生前,他的曾祖父做了一个梦: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水中慢慢浮起一只白龟。曾祖父认定小曾孙就是这只白龟,给他取乳名叫“白圭”,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张居正从小聪颖过人,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走到哪里都有人夸赞,难免有些飘然。十三岁时,张居正抱着志在必得的自信,来到省城参加乡试,却没有考中举人。

原来,湖广巡抚顾琳认为张居正将来必定能位居将相,但如果少年高中,容易助长虚荣心,说不定会毁掉这个人才,不如刻意打击一下,以此磨砺性情,便故意让他落榜。

张居正落榜后,回家继续苦读,十六岁中举,顾解下自己饰有犀角的腰带送给张居正,勉励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为民,成为有用之才。”张居正二十三岁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自太祖起,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内阁的首席大学士称作首辅,成为事实上的丞相,而内阁的大学士,都从庶吉士中选拔。

张居正进入翰林院学习,正值内阁重臣徐阶担任教习。在徐阶的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经邦济世的学问,为日后担任首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间,张居正曾向明朝奇葩的皇帝之一——明世宗进呈《论时政疏》,系统阐述自己的为政主张,但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从此,张居正将理想与苦闷深埋心底,不再上疏谈论国事。

后来,张居正因病回乡休养,真正了解到底层百姓的困苦和整个明朝最真实的国情。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以及平生的理想,促使他决心重返政坛。

休养三年之后,张居正再次入朝,并在老师徐阶的安排下,逐步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72年,年仅十岁的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此时,明朝建立超过了两百年,官员拖沓、民生凋敝,财政亏空、倭寇猖獗,内部斗争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已经是一艘航行在飓风暴雨中、处处漏水、即将倾覆的大船。

张居正上任伊始,立即着手各项改革。他首先实施“考成法”,加强政绩考核,淘汰不合格官员,提高办事效率。

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朝弼仰仗祖上和自己的功劳,经常违法乱纪,本应抓捕治罪,但大臣们都觉得难办。张居正派人前往云南,让他的儿子承袭公爵,同时抓捕沐朝弼,将他软禁在南京。如此雷霆手段,玩忽职守的官员再也不敢拖沓迁延。

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张居正规定,但凡地方长官上缴赋税不足九成的,一律处罚。有一次,户部奏报,山东省、河南省分别有若干名官员没有完成任务,应该受到革职、降级的处分,张居正立即批准执行。各级官员再也不敢懈怠,积极督促赋税征收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张居正在福建省试点重新测量土地,清查隐瞒的田地,获得成功,迅速推广到全国,使得政府的田赋收入大大提高。

完成以上工作后,张居正正式推出“一条鞭法”。之前,政府向百姓征收赋税,主要包括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形式与名目繁杂,地方官员和小吏趁机鱼肉百姓,弊端很大。

张居正规定,以田亩数为基础,将所有要征收的赋税,折算合并成白银征收。这种做法极大简化了税制,防范了弊端,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张居正通过以上政治、经济、财政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使得明朝的国力大大提升,史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改革成功案例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82年,张居正因操劳过度,生病去世,历时十年的改革落下帷幕。

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为了收回权力,彰显皇威,对他实施了清算,但丝毫不影响张居正跻身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无愧于“千古一相”的称号。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