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行记”专栏《美拉德反应

“家人们谁懂啊?我的炸鸡快乐屋就这么没有了吗?”前段时间,因北京团结湖一带道路拓宽改造,原本位于拐角处的“顶流炸鸡店”不得不另寻去处。这让不少忠实食客有些着急,不仅把隔壁便民奶站老板的耳朵问出了茧子,还跑到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帖问询,以至于店家此后专门开通了社媒账号统一回复:新店定在原址不远处,已在装修,不日便可重新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探寻方圆三公里内的美食便成为一种乐趣。除了“炸鸡之光”,我所在的金台路、团结湖一带,还汇聚了锅贴、麻辣烫、螺蛳粉、肥肠锅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美味“天花板”。这些小店往往门头并不显眼,店名“平铺直叙”,甚至过主路后要拐好几道弯才能抵达,却似乎永远不愁客源。

周边网红店铺如潮起潮落,这些社区小店得以屹立不倒的原因,大概正是因为其剥离掉种种商业化包装套路,纯纯粹粹给食客奉上招牌美食的“直给”模式。在这里,同行者多是再熟悉不过的亲友,人们不必“支棱”起来,费心去照顾他人的口味偏好,一边用餐、一边担心哪句话没有“说到位”,或是去之前就想好朋友圈该怎么发、造型该怎么“凹”,菜一上桌还要“让手机先吃”。当这种外在顾忌多了,关注味道的心思便少了,食物反倒成为一种陪衬。而社区美食最本真的地方,就是让美味回归美味本身,让是否“平价好吃”成为决定要不要长期光顾的最高标准。

几年前听一档关于精品咖啡的播客,主播问:什么是咖啡的“好喝”?一位嘉宾的回答非常精辟:好的咖啡,你一喝便知道,无关什么“背景知识”。社区美食也一样,很多时候,好吃的食物,无需多么天花乱坠的术语介绍,只消夹一筷子,便足以统一所有人的味蕾。

在团结湖一带,如此“统一味蕾”的翘楚,还属一家做云南酸汤猪手的店。当鲜嫩软糯的猪手从咕嘟冒泡的酸汤中捞出,配上店家调制的蘸水小料,搭配宣威黄豆腐、石屏包浆豆腐、茨菇、水性杨花、甘蔗苗等味道口感各异的食材,一顿吃下来便足以忘却种种俗事烦恼。

出于好奇,我曾搜索过究竟是什么让酸汤味道如此迷人,发现除了木姜子油等云贵特色外,酸木瓜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臣”。它们被切块投入锅底中,不显山不露水地释放着独特风味,往往等所有食材都被捞起后,才会缓缓地浮上来露个面,颇有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意味。这种食材看起来不太常见,但通过《诗经》我们早已知晓它的大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里说的木瓜,便是产自本土的酸木瓜。至于我们常吃的水果番木瓜,反而是很久以后才引进的舶来品。

某种程度上,宝藏社区小店正是通过“好好做食物”的方式,不断地“投我以木瓜”。这几年,透过周边味道惊艳的临海麦虾、胡辣汤、老友粉、莆田海鲜卤面等招牌美食,我的味蕾不仅得到了极大满足,也顺道对其背后不同地域的餐饮文化有了了解。

记得第一次接触临海麦虾时,根据菜名完全对应不出食物的模样。等一口尝鲜,嚼着艮啾啾的“麦虾”,想起网友科普的那句“跟北方的疙瘩汤有点像”,不觉莞尔。还有一次,偶然发现时常光顾的平价港式牛腩粉店竟然有“隐藏菜单”,跟老板娘提前打好招呼后,几道清蒸海鱼、避风塘炒虾等颇见功夫的菜品一一上桌,让我对这个仅有20几平米的小店刮目相看。我们一边吃,一边听老板娘讲海鱼的来处,自己早年从山东到香港打拼的经历,不知不觉间已华灯初上。

也许,这就是社区小店的魅力所在,以用心呈现的招牌美食为媒介,人们感受到的是饮食文化、烟火气、人情味等诸多要素凝聚的独特氛围。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有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让人放下压力、谈天说地,也是一件幸事。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