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有这样的一个国家,它与有着“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同根同源,但却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名将辈出、士卒精锐,敢和强秦硬碰硬,曾经还影响过秦、燕两国王储即位。这个国家便就是赵国。
赵国,与秦国一般,出自嬴姓,两国公室同根同源,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建国,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覆灭,享国一百七十五载,传十二世。在赵国历史上,出现过赵武灵王、赵孝成王等英明之主,有过蔺相如、楼缓等贤相,也有过忠心侍奉三朝的老将军肥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况且赵国铁骑之名威慑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个敢和秦国硬碰硬的国家,为何没被历史选中,沦为被统一的对象?
小编认为,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用人不当,这一点在赵惠文王之后的赵国显现的淋漓尽致,在天下之中,各国皆重用有才能的士子,而赵国却不再重用士子,而是重用公室宗亲,就好比作为赵国国运转折点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贪图土地,想接受韩国上党之地,而却不与文武大臣商议,仅仅只与平原君和平阳君两位公室商议,便匆匆决定接收上党,招致长平大战。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又临阵换将,不用老成持重的名将廉颇,却让一个毛头小子赵括,做了四十五万赵军的主帅,纸上谈兵,终致大败。
到了赵国后期,赵王迁又重用奸臣郭开,使得老将廉颇远逃赵国,名将李牧,含冤而死,这且不说,就是这位郭开,使得赵国政治腐败,国力江河日下,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原因之二:主次不分,空耗国力
在战国晚期,韩国向秦国俯首称臣,魏国唯唯诺诺,蛇鼠两端,摇摆不定,三晋之中仅有一个赵国在拼死对抗秦国。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虽伤筋动骨,但不至于一蹶不振,本应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对外修盟抗秦。可是,赵孝成王及其后继者呢?却因为燕国的的鼠目寸光,趁赵国势弱,进攻赵国,就纠缠不休,与燕国打了几十年的仗!
按照赵国的现状以及秦国的咄咄逼人,最好的选择就是把燕国狠狠的打疼一次,使其无力进犯,随即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以应对强秦的威逼。可就因为燕赵连年大战,赵国本就大损的国力,更是被进一步消耗,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肆意攻伐赵国,毫不担心赵国的再度崛起。
原因之三:疆域锐减,国力大损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为报答信陵君,将赵国重镇鄗及附近城池送与信陵君,又为了讨好秦相,将河间拱手相让,为了让齐国帮忙,又送出三座大城给齐国。而秦国在燕赵大战之时,又夺取了赵国西部三十七城,至此,赵国疆域锐减,长平之战大败加上燕赵大战空耗国力,再加上疆域锐减,赵国已然一蹶不振。
原因之四:乱政不断,终致亡赵
第四个原因,也就是赵国灭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被归结为“乱政亡赵”。
不知是什么原因,自赵氏成为晋国卿族伊始,内乱和政变一直伴随着这个家族,以致赵国最后走向灭亡。
赵氏立国之前我们且不评说,在赵氏立国之后,十二代君王之中,内乱与政变竟有十一次之多!
最著名的几次如下:
一、公元前二百九十五年,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
二、公元前二百六十年,赵孝成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将,招致长平大败。
三、公元前二百四十五年,赵悼襄王夺廉颇兵权,使乐乘代之,廉颇不服,率军进攻乐乘,使得赵国动荡。
四、公元前二百二十九年,赵王迁听信郭开谗言,自毁长城,夺名将李牧兵权,并将其冤杀。
值得提到的是,三家分晋,也是赵氏先倒腾起来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