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上好课,关键在备课,教师课文解读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备课的质量。教师解读课文不能只看教学参考书,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寻根探源,发现文本的奥秘。如果教师能对每篇课文形成深度理解,那么教学就能更上一层楼。笔者执教小学五年级,从给学生讲课文的视角,每篇课文择其要者进行解读,力求深入浅出,发人之未发,与老师们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诸向阳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无锡的鼋头渚公园里有大片的樱花树林。每到春天,树上开满了樱花。春末,一阵风吹来,樱花飘落下来,纷纷扬扬。我想到琦君写的散文《桂花雨》,眼前的景象不就是一场樱花雨吗?这场景比桂花飘落不知要美多少倍!但再美的樱花雨也比不上琦君写的《桂花雨》。

琦君的《桂花雨》到底美在哪里?美在一个字——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琦君的《桂花雨》饱含着她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琦君,台湾女作家、散文家。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1928年跟随父亲来到杭州,1949年迁往台湾。《桂花雨》这篇散文写于1976年,琦君离开家乡已经整整27个年头。中秋时节,桂花盛开,琦君想到温州老家庭院里的桂花,想到杭州满觉陇小山上的桂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思乡之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李白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特殊原因,琦君回不了故乡,只能与故乡隔海相望,这思乡之情中有着怎样的沉痛啊?

但琦君表达思乡之情非常克制,她通过母亲说的一句话委婉表达,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同样的桂花应该同样的香,为什么母亲认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因为这桂花不再是单纯的桂花了,这桂花被母亲寄托了情感,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已经给故乡罩上了一层美丽而温馨的轻纱,那是一种浸润着故乡情的桂花香啊!

同学们,你读过杜甫写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吗?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为什么故乡的月亮更亮?因为这月亮里饱含着故乡情啊!我们常说的俗语“水是故乡甜”也是同样的道理。

琦君对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喜欢引用一句词来说明:“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是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里的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我想到了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琦君的散文就像那刚刚出水的荷花,清新自然,质朴纯洁。

我们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娓娓道来,桂花树的样子虽平淡无奇,但香气迷人。只要多读几遍,你也会喜欢上桂花的,这就是琦君文字的魅力。

我们再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段文字写尽了一个小女孩的心思,摇花前的急切通过一个“缠”字表露,摇花时的快乐通过动作和语言展露无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电影特写镜头:一个小女孩,在纷纷扬扬洒落的桂花中,旋转着身子,嘴里大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你会陶醉在这样的场景中吗?反正,我会的。

随着海峡两岸探亲政策的实行,2001年,85岁高龄的琦君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温州,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口中喃喃地念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中,琦君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这篇阅读链接的文章题目是《留予他年说梦痕》,这题目是琦君在大陆读书时,她的老师——诗词大家夏承焘写的一句诗。同学们可以把这篇完整的文章找来读一读。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