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红军给足了老百姓安全感,他们奋战在前线,用身躯保护了后方百姓的平安,有时也会来到后方,真诚地和百姓相处。他们虽然时常面对缺粮少药的窘境,但面对百姓的馈赠,红军也坚持部队的准则——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若红军出于紧急需要向百姓借钱去购买物资,他们不仅给老百姓打了一张欠条,自己也会记录借款的明细。行军匆忙,他们带走了百姓的支持,也留下了郑重的承诺。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中国一直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2015年,一位老人拿着一张90年前的欠条,向政府讨要欠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2015年,一位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农民走进了湖北省孝感市政府的大门,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耐心地询问他是因为什么事而来。老人并没有着急开口,而是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纸条递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张纸条,纸条有些褪色,甚至边角都有些破损,一看便知是经历了时间的消磨。工作人员仔细辨认后发现这竟然是一张借条,一张红军借百姓钱款的借条!工作人员以前从来没有处理过这样的事件,急忙叫来了领导,很快,政府领导亲自接待了老人。

在场的人们仔细地端详着这张历经了90年岁月的欠条,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欠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相关工作人员依稀辨认出所记录的内容,借条上的主要内容是向杨长银借款了400大洋,落款人是红军。工作人员面面相觑,随后进一步找老人询问具体情况。老人有些为难地开口,介绍了自己的姓名住址,表示自己受生活所迫前来兑换爷爷收藏的欠条,并向在场人员讲出了这张欠条的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名叫杨明荣,他的爷爷杨长银过世之前也是湖北省村落里的一位农民。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他和大部分农民一样,杨长银只希望能够全家平安,能够简单温饱,在生长之地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杨长银生活在偏远地区,战火虽波及不到这个小村庄,但也早已听说是红军战士们在外浴血奋战,为他们守护家园。杨长银在心里对护他们平安的红军战士们充满敬佩之情,他一直盼望着能有机会报答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

有一天,红军战士们路过杨长银所在的村庄,这群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刚刚从前线归来,看起来都有些疲惫。红军战士们衣着有些破旧,但眼睛里充满着光彩,他们请求村民,想要在此地休整几日。村民们看着充满善意的战士们,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每户村民都热情安排了红军入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士们一直对村里的村民充满着敬意,村民们也对这群年轻人充满着好感。清晨,战士们都会早早地起床,帮助村民们扫院子、挑水,要是碰巧遇到了有的村民准备下地干活,红军战士也会主动要求下地帮忙干农活。他们经常与村民们热情地攀谈,有些不怕生的小孩子也想与红军亲近,红军就教他们唱部队里的军歌。被这些红军感染,村里的年轻人就要求自发加入他们的队伍,这支红军队伍得到了扩编。

他们纪律严明,不仅会主动帮村民们干活,而且每次都坚决不拿百姓们的谢礼。百姓们淳朴热情,给战士们送饭送衣,要是遇到想要给战士们送补给的村民,红军都会委婉拒绝。红军战士们有时候实在是推辞不掉,就表示坚决要给百姓们写欠条,并向百姓解释他们严明的纪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起相处了几天,战士们与村民们也都熟悉起来,百姓们知道这群队伍名叫红军,是真心想帮助他们,是真正属于人民的队伍。年长的村民看他们像是自己的孩子,看着有些面黄肌瘦的红军,就想拿一些吃食犒劳他们,红军战士们都会委婉拒绝。

不久后,红军收到了转移的命令,但现在的情况,让部队的长官犯了难。原来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打仗,稍稍扩编的红军队伍战已经不仅没有了存粮,还缺枪少炮,再没有办法支撑下去了。他们深知打仗光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部队长官没有办法,就出面和百姓商谈,想去找百姓们借钱解决眼前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越时光的欠条

百姓们了解红军的近况后,都没有犹豫,纷纷慷慨解囊,在这一群人中间,就有欠条的主人杨长银。杨长银早就听说了红军们的英雄事迹,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更是对红军满怀敬意。他知道了红军缺钱,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家里只有三百大洋的积蓄,杨长银觉得还是不够,他找亲寻友,想要给红军再凑一点钱。

杨长银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房门,一听说是要给红军凑钱买粮食,杨长银的好友亲朋也都二话不说想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毫不吝啬地把家里的钱拿给了杨长银。杨长银拿着再借来的一百大洋感觉心里暖暖的,一想到这400大洋能够帮助一部分红军短时间内不会饿着肚子打仗,他不由得加快了送钱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长官接过来杨长银给的400大洋,手里和心里都是沉甸甸的。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红军长官知道百姓对他们的爱护之心,也知道这笔钱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就给杨长银打了一张欠条,并承诺日后一定会归还的。杨长银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助红军,这笔钱是他的爱国之心,是他对这群战士们的心意,所以他并不想收下欠条。

红军长官解释队伍里有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尤其严厉地规定了不可以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若是杨长银不想收下欠条,那么他们是怎么也不能收下这么一大笔钱的。杨长银无奈收下了借条,和其他村民一起目送了这支队伍踏上了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长银收下了借条,在心底并没有把这笔钱当作借款,他从没有想过再去找到这支队伍讨要这400块大洋。他把借条收好,当作这是他为国做贡献的凭证。借款的红军离开后再也没有机会和杨长银联系了,长时间的战争,那支队伍里的战士们大多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红军战士们暂时没有办法再归还这笔钱了,杨长银把这个借条当作收藏品也没有去找红军讨要。他经常把借条拿出来和后代分享自己和红军战士们的故事,杨明荣从小便把这个故事牢记在心里。杨明荣接过了爷爷的欠条,也接过了爷爷的爱国心,他记得爷爷的教导,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故事后,在场的所有人已经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政府的领导知道杨明荣现在一定是生活困难,否则也不会拿出珍藏的借条,他心底其实并不想来找政府兑换家里收藏的红军欠条。领导宽慰杨明荣,表示只要验证了事情的真伪,鉴别了借条,政府一定会替红军归还这笔钱。

孝感市政府开始着手调查事情的真伪,90年过去了,去调查已经牺牲的红军队伍所写的借条着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因为此事涉及了红军,即使困难,政府人员也并没有放弃。终于,工作人员从本地的记载里找到了蛛丝马迹,红军写给杨长银的400大洋欠条是确有其事的。

鉴于记载的内容和杨明荣所说基本一致,市政府决定归还这笔钱,但欠条上的400块大洋,该归还多少又是一个新问题。大洋已经不是现在所流通的货币,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兑换成人民币该有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又找来了金融学者,参考金融学者的意见后,杨明荣老人的这张借条兑换了四万元的人民币。没想到90年前的欠条仍然能够真的兑换,杨明荣老人很感激政府的诚信作风。

杨长银的借条是军民鱼水情的缩影,在战争时期,全国的老百姓都是战士们的坚强后盾,军民一心也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百姓们给予战士们的不仅仅是这一笔笔借出去的钱款,甚至有的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地为给战士们送物资。其中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就是在淮海战役时期,最终的胜利,离不开自愿运送物资几十万民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十几年的风雨飘摇,红军战士们也经历了许多次生死战,因为老百姓对他们的帮助,战士们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他们接受百姓们的援助,但他们也留下了归还的承诺,带着百姓们的期盼与祝愿穿过了道道硝烟,最终迎来了胜利。

这张400大洋的借条从杨长银的手中传到了他的后代杨明荣的手中,最终杨长银的后代也得到了有价值的回报。借条又重新找到了归属之地,这一张借条记录的不仅仅是红军的借款,更多的是记载百姓支持红军的善意和红军信守承诺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