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是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

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从强调物质增长到不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再到注重公平正义……75年来,人民群众对幸福的定义不断改变,不变的是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

见证新中国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帅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75年来,江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中心工作重点推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收入节节高,精神更富足

幸福是越来越有质感的生活

经历了千百年的相持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贫困的曙光。

经历了千百年的相持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贫困的曙光。胜利在向我们招手,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前夕,西湖镇为百岁老人拍全家福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就是吃饱穿暖。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江津,群众逐步实现吃饱吃好,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7%左右降低至1990年的47%左右。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江津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拿出硬招实招,通过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高频次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等具体举措着力为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人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不断夯实民生之本,让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在“津新驿站”内休息

2023年,江津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4元,较2012年增加27898元,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22元,较2012年增加17276元,增长64.5%。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了,对于幸福的定义从吃饱穿暖发展为追求品质生活。我区大力培育“书香江津”等一批本地文化品牌,打造“魅力江津 活力之城”等一批文化惠民演出品牌,持续开展“一镇一品”特色品牌活动,每年开展流动文化服务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5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江之夏”广场舞展演

变化天翻地覆,日子越来越好。依托江津本土文化,我区还持续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了“滨江之夏”、江津春晚、群众文化活动周、乡村文艺会演、广场舞展演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文化活动的品牌力、知名度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品质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丹心育桃李,硕果为人民

幸福是越办越优秀的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取一支时代的粉笔,在江津这片热土上,写出“要上学”“有学上”“上好学”的沧桑巨变,写出一段江津教育的砥砺奋进之章。

根据《江津县志》记载,1985年,全县各级学校在校学生26万余人。如今,全区共有大中小各类学校375所,在职教师超1.5万人,在校学生超过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在宽阔的操场上奔跑 记者 袁孝椿 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江津区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持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优质配置教育资源,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精准施策,全力破解“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上好学”的目标。

2023年,全区建成投用双福二中、双福六小、专门学校等6个项目,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校舍维修改造、设施设备采购等项目资金2.8亿余元。

2024年,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被纳入江津区2024年25件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如今,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困扰家长们多年的“三点半难题”终于得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感小学改扩建工程

从旧校舍到新校园,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江津区教育改革发展争在朝夕,落到实处,均衡教育的阳光洒遍城乡,温暖了莘莘学子的梦想,也点亮了人民群众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保惠民生,全面兜底气

幸福是越供越牢靠的保障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75年来,从“五保”制度,到职工社会保险,再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

新时代,全民参保犹如春风化雨般惠及广大群众,全区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在医疗保险方面,2000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截至2004年,累计参保单位664个,71500人。2023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7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0.11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 办理医保业务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3年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主要在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中进行。2023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2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05万人。

自1998年建立了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以来,我区已多次提高低保标准。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100元到如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每人每月75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每人每月61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点赞帅乡幸福食堂

把民生小事当成头等大事。一直以来,江津区委、区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入手,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想实招、聚合力、抓到底,用心解决好群众身边急难愁盼——

一餐热饭暖民心——我区将老年食堂建设纳入民生实事。目前,全区已建成超24家社区老年食堂、4个街道养老服务助餐点,覆盖几江、白沙、珞璜等10余个街道,日均服务老人超过1850人次。

医保报销更加高效——随着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的开展,业务办理流程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目前,江津区内已实现跨省异地住院、普通门诊和5种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全覆盖,区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55家、零售药店748家,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9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锋镇保坪村

广袤乡村更美丽——江津区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稳步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农村厕所、垃圾、黑臭水体治理“三个革命”,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037座……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卫健守人民,白衣护长寿

幸福是越活越年轻的密码

一代代卫健人坚守救死扶伤初心,与疾病赛跑,为生命护航,让人民群众健康更有“医”靠。从“听诊器、体温计”到“B超、螺旋CT”;从“赤脚医生”到医术精湛的各科专家;从简陋的乡村诊所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迈入新时代,江津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上门提供健康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津医疗体系尚未建立,人均寿命不高。1949年,全县有中医中药人员572人,西医西药人员406人,共978人,每千人仅有卫生人员1.07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推行爱国卫生运动,在城镇、工厂、单位建立基层卫生防疫组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合作医疗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改善;改革开放以后,全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

2022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9个,其中医院28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59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3个。医疗机构编制床位8673张,开放床位9933张。执业(助理)医师3489人,注册护士3938人,乡村医生950人。全区医疗机构总诊疗595.42万人次。

2023年,全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市首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评和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群众就医体验不断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2.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61.6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锋镇保坪村互助养老点 记者 邓浩 摄

在守护人民健康道路上,“津”医披一身白衣,于铿锵岁月中披荆斩“疾”,将医者之魂薪火相传,让人人都能触摸江津卫健志存救济的时代脉搏!

幸福是什么?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抓起,一件件民生实事紧贴民心、直指难题,把群众心中的操心事、烦心事变为顺心事,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沿着人民群众幸福线,江津安逸生活的画卷已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陆海银 王笑伊

编辑:周小川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叶宏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