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近日,随着“书记员”的宣读,以及“审判长”的法槌庄严落下,一场因校园霸凌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在江津区杜市学校户外操场上模拟开庭审理。学生们扮演起法庭中的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等角色,体验法庭审理案件的全过程,“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庄严公正。
这是江津区今年9月启动的“在校学生法治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的户外法治实践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区一反常规化、教条式法治、心理教育,创新“解锁”模拟法庭、法治心理情景剧、趣味法治游戏等形式,深受青少年欢迎。
“五个一”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导致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法治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今年5月,江津区依法治区办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区160所中小学、高职院校院开展“在校学生法治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25万余名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全市首个区县全覆盖开展相关教育进校园活动。
为保障活动取得实效,江津区引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设计了“五个一”活动:开展一次普法宣讲、参与一次法治实践、组织一次心理健康筛查、建立一张服务清单、编写一批适用读本。
记者在不久前出炉的《江津区“津心护未”法治安全与心理健康宣讲手册》上见到,聚焦防欺凌、防性侵、防溺水、防诈骗、防违法犯罪、防安全事故、防抑郁等方面知识,手册编撰了基本案例、“津心”说法、“津心”提醒等内容,随手一翻就充满可读性。
27个小分队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服务”
江津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送法进校园”活动可谓“九龙治水”,“一所学校,今天法院去,明天检察院去,后天公安去;而有些偏远学校却没人去,冷热不均。另外,各单位在缺乏沟通协作的情况下无序进入,不仅耽误教学计划,活动内容和形式可能重复或存在空白。”
如何从“单打独斗”变为“组团服务”?江津区委政法委统筹组织政法系统各单位、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各镇街发挥普法资源和普法优势,攥指为拳,形成司法保护合力。他们分成27个法治宣讲小组,依据160所学校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各单位各自专业优势,在法治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资源优化组合。
四屏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学校地处偏远,过去资源有限。“常态化、系统化的法治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四年级学生家长贾典典见到,孩子在活动中专注倾听法律知识,知晓了如何自我保护;心理健康教育则让他们打开心扉,舒缓了学习压力。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家长们深感欣慰。
学生点单 互动趣味的“剧本杀”受追捧
江津区检察院“莎姐”检察官高建梅是法治宣讲小组的一员,在法治宣传中,她和同事们创新设计了“法治飞行棋”游戏,“明显感觉学生参与度、专注度高了,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更好。”
高建梅说,过去他们进校园宣传通常以“一人讲众人听”的法治讲座形式,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冗长的法律条文讲解让学生昏昏欲睡。
而在今年的“在校学生法治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中,江津区要求各单位、各分队在活动开展前深入调研每所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提前收集学校需求清单,开展点单式灵活送法服务模式。由此,法治小游戏、互动式课堂、心理团辅、法治心理情景剧等别开生面的形式一一涌现。
在江津中学(滨江校区)一场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心理情景剧中,一群初二学生有的扮演欺凌者,体会着冲动与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有的成为被欺凌者,真切地感受着恐惧、无助与委屈;还有的是旁观者,在模拟情境中纠结于是否要挺身而出。
孩子们说,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他们不再局限于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化身为案例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思考、去抉择。
江津实验中学副校长徐清灿表示,这些创新的普法形式,让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条文,而是将他们置身于富有情感和冲突的故事场景里,真正实现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校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自活动开展以来,各法治宣讲小组深入130余所学校开展法治安全与心理健康系列宣讲宣传活动150余场次,8万余名师生参与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