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独领明代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如今已成为他家乡江苏太仓的一张“文化名片”。9月28日,由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王世贞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太仓举办学术研讨会。
会议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郑利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教授孙羽津担任评议专家,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太仓本地的学者齐聚,从不同角度解读王世贞的生平故事、文学成就、个人收藏以及他的“朋友圈”。
文学家史学家收藏家……青年学者解读“全才”王世贞
提起王世贞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在400多年前,他可是大明的“文坛盟主”。首辅张居正和他频繁通信,抗倭名将戚继光送他宝剑,“药圣”李时珍几次上门请他给《本草纲目》作序,《明史》评价他“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王世贞,几乎是当时每个读书人的“偶像”。
在文坛盟主的身份之外,王世贞其实还有史学家、收藏家、诗人、书法家的诸多头衔,堪称一位“全才”。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副主任高希就从王世贞写的诗词讲起。他介绍,王世贞辑于《弇州山人四部稿》的《宫词》共44首,记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史事,涉及三任皇帝学习理政、礼制活动、宗教信仰、娱乐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真实反映了明中期宫廷半个多世纪的变化。“记述宫史之真实细致,讽喻时事之冷峻犀利,虽仅是对明代宫廷史的局部书写,但是也能从中看到王世贞的史学造诣和文学素养。”
太仓博物馆研究馆员黄辉则结合文物,详细解读了王世贞的书画购藏。作为大收藏家的王世贞,曾以一座庄园的代价换购书商手中宋版前后《汉书》,有时也会和同时期的名人雅士互换、定制作品。黄辉说:“王世贞凭借着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学才华,一跃成为嘉靖后期至万历时期闻名于世的收藏巨匠。”
王世贞本人的著作解读、他的家学渊源、与同期文人的书信往来,对于娄东文化乃至整个晚明文化圈的影响……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历史文献与文物中抽丝剥茧,全方位解读王世贞其人其事。
“青年学者在王世贞研究领域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郑利华认为,工作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推动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活动提倡者同时也是主办方之一,南通大学副教授贾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质量很高,涉及到多个学科,展现出王世贞研究在当下的活力。
为500岁“生日”做准备,太仓计划推出王世贞漫画
太仓是王世贞的出生和终老之地,他的一生都与家乡有着紧密联系。
史料记载,王世贞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太仓,20岁以前,他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光。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得中进士,入朝为官。嘉靖三十九年(1560),父亲蒙难被杀后,他辞官回到太仓,一住就是七年。即便后来重回官场,也经常回家乡小住,直至万历十八年(1590)病逝于此。
“王世贞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太仓举办,正是由于这样的渊源。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海华表示,太仓正在计划打造郑和航海文化、吴健雄科创文化、娄东文化这三大文化品牌,王世贞则是太仓娄东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王世贞几乎和同时代所有文人都有关联,是明代历史研究的关键人物,不仅在太仓、在全国以至东亚、南亚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张海华透露,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一直在持续与高校进行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挖掘王世贞文化,已经出版了不少相关书籍。举办“王世贞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也是希望有更多年轻的学者加入,提供新思维和新角度。
深入的理论研究之外,如何让居民和游客们了解到王世贞的故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藏有王世贞园林旧物《墨池》残碑的太仓市博物馆、展示王世贞命人镌刻的《枯树赋》石碑的弇山园等场馆都是免费开放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提出了多种建议:打造王世贞相关IP、设置研学路线、进行文创开发、结合本地非遗、邀请网红打卡……“2026年是王世贞诞辰500周年。”张海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做规划,尝试使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让王世贞文化更有吸引力,“我们考虑推出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再进一步可以制作成漫画、视频,甚至可以是电影、电视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文/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