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采访手记:新中国75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推出特别策划“院士访谈录”系列节目。近日,栏目组来到香港,走进百年高校香港大学,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李焯芬。三峡工程、溪洛渡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新中国众多重要水利核电工程背后,都有李焯芬的汗水和心血。

30年前,李焯芬担任加拿大安大略水电土木建筑部负责人,参与并主持了加拿大多座大型火、水和核电站的地质论证、环境评价和土建等重大工程。改革开放初期,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邀请他参与国家三峡、二滩等重大水利工程时,他毅然回国。回首过往,从小立志治水的李焯芬说“有这样的机会报效祖国,只觉得幸运,感恩”,“水利工作把我跟祖国大地紧密联系起来,我的家国情怀是从哪里来的?你看到山川之美,你看到周边人的生活,你这种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除了在工程领域为祖国贡献良多,李焯芬在教育、文化、慈善等领域也颇有建树。年近八旬的李焯芬回顾自己的“跨界人生”,如此分享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或长或短,也没有回程。善用好自己的时间,做一点你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到有意义的事,其实也正是“活好当下”。

毅然放弃加拿大要职 回国参与三峡工程建设

在回到香港大学任教之前,李焯芬有几年时间,每周往返于中国和加拿大,参与三峡工程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他笑着说,“那时候年轻,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够了”。从加拿大到香港,再从深圳罗湖口岸过关乘火车到成都,然后乘车、船、马车等交通工具在“穷山恶水”中进行勘探。“那时的偏远山区还没有路,骑马上坡时抱着马脖子,下坡顺势后仰,也曾摔下来,幸好被草木拦住,没有摔下悬崖。”

1994,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当时主导三峡工程的时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陆佑楣,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李焯芬放弃加拿大优渥的生活,回到母校香港大学任教。回香港定居后的十年间,李焯芬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行李箱,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主要流域,参与清江、汉江、澜沧江、黃河上游、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水利水电项目,同时也兼顾老坝、病库、险库等数百项目的安全评估和加固工作。时至今日,他还参与三峡工程的日常监测,以及非洲刚果河上的大坝工程、非洲大陆的电网工程等海外的水电能源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跟跑”到“领跑” 如今走出国门“兼济天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李焯芬陆续参与中国众多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以这些特大型大坝建成为标志,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水平由跟跑,到多个方面实现了领跑。如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不仅便利本国人民,还造福其他国家的百姓,这都让亲历巨变的李焯芬感慨良多。李焯芬回忆,“那个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比如,常用的隧道开挖机,当时国内的同行就说‘我们准备研究隧道开挖机,没做过,你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些开挖机的设计图来研究’,我在北美就收集一些回来。到了今天,我们不但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隧道开挖机,还出口到全球各地,我们的隧道开挖工程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李焯芬(右一)在四川大凉山区二滩水电站工地外。

授人以渔 带领香港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三峡工程的实践经验也成为李焯芬在香港大学任教的教学资源,他向学生解释内地水利工程的不同阶段,除了技术可行性调查和论证,还要考虑文物古迹保护,环境保护以及移民安置。10多年间,他每年组织30名香港大学学生到三峡工地实习,令学生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他也邀请内地水利水电专家访问香港,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师生交流,增强学生对祖国发展的认知。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在工地实习的香港大学学生安全返港后,自发发起街头募捐筹款赈灾。2000年,李焯芬出任香港大学副校长,大力推动与内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李焯芬在香港大学岩石力学实验室。

除了三峡等水利工程,李焯芬的科研还涉及滑坡防治、地震风险评估、核废物处理、生态改善工程等。滑坡防治是李焯芬在香港大学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他带领团队发展完善的“土钉法”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治理斜坡的主要方法,该研究在世界级学术领域也名列前茅,还被深圳、重庆等内地城市广泛采用。

科学求真 艺术人文求美求善

2024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024年授勋名单,李焯芬获颁特区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嘉许语中写道“李教授对香港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殊深”。原来,李焯芬还一直担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上世纪90年代,正值“敦煌学”的研究热潮,中国学界泰斗、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是“敦煌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从第一次帮助饶宗颐组织学术活动起,李焯芬便成为了走进饶宗颐学术世界最深的人。在加拿大工作生活期间,他长期义务做当地中文学校的校长,如今他仍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焯芬认为,科学求真,艺术和人文求美、求善,是可以互通的。他说:“科技与人文可以双翼齐飞。而民族文化是根,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浓厚的家国情怀。”

热衷慈善事业 二十多年坚持山区扶贫助学

因工程勘探行走在祖国的山川大地,李焯芬常常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也因此目睹过贫困山区的“家徒四壁”。二十多年来,李焯芬热心于内地扶贫助学,他担任会长的香港福慧基金会在内地山区建设了200多所中小学,每年资助数十所大学和师范学院的贫困生。他每年数次前往偏远地区,将奖学金交到学生手中。

李焯芬说“进出四川凉山多了,发现布施、昭觉、美姑等大山里有不少孤儿。我当时仍住在加拿大,得到香港和加拿大两地友人的支持,在当地建了一些提供宿舍的中小学。二十多年,共找到了约4700个孩子。福慧基金会的助学项目还帮助了2万多名贫困生,他们读书读到哪里,助学金就跟到哪里,也有几个孩子来到香港念硕士。去年,我们资助的女医生举行了传统彝族婚礼,我们比嫁女儿还高兴 。现在有学生写信给我们说,‘国家有奖学金给我,我不能同时要两个,把它退还给你,你们可以给其他学生’。我感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失业’了,那就是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资助学生成长记录

“畅销书作家”李焯芬:要活在当下 活好当下

实际上,李焯芬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办公室不仅摆放着大量的专业书籍,还有许多其个人出版的散文集,包括哲学、人生智慧、历史等多个领域。其中,心灵小品《活在当下》一书已再版32次。李焯芬认为,人生是一个又一个阶段组成的,希望年轻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善用好自己的时间,做一点你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到有意义的事,其实也是活好当下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焯芬院士与《大湾区会客厅》拍摄团队合影

作者丨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