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容来源: 2024年8月24日-25日,笔记侠于武汉举办的西哲坊2期第一模块《文明: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个来源》 分享嘉宾: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高级笔记达人 | 小酷、郑磊 责编 | 湫 排版 | 五月 第 8589 篇深度好文:14361 字 | 36 分钟 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做企业,是一个价值追求,底层不变、结构不变、思维不变,很多机会不能预见、很多问题不能解决。

任正非2018年在公共关系战略纲要汇报会说:“从人类文明的结晶中,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要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这两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式创新遭遇挑战,中国企业全球化尤其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和节奏也越来越紧迫,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观念碰撞,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了实实在在的业务拓展、商业交流上的问题。

因此,理解西方,是我们当下极其重要且迫切的事。

一、什么是西方?

我们放眼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观念,自近代以来,西方长期占据支配地位。理解西方文明的来源,有助于理解当前世界局势的形成。

1.塑造世界文明史的古代文明

越是认知没有经过充分训练,越是愿意活在过去的思维里,活在自己的本能里。但真正让人类从丛林走向城市,不是本能,而是训练。任何一个人去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回到训练,不要回到本能。

一些世界级的企业家也会说要相信本能的力量,那是没问题的。我们一切技术发展,一切思考,最终都是为了讨好本能。

所有的设计不讨好本能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成功,恐怕不是靠本能,而是靠训练。

让人类技术与文明加速的是训练,特别是从16世纪到18世纪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历史学家莫里斯说,这一加速让从前几十万年的发展相形见绌。

这一加速是从西方开始的。我们必须要从西方的角度去了解西方,用西方的观念去了解西方,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要有一个中心思想,神散而形不散。西方文明也有自己的底层逻辑,把底层逻辑找到,外界再怎么变化,底层逻辑是不会变的。

任正非说:“当前我们还缺乏对西方世界(权力结构、文化与冲突、价值观、社会心理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西方占据强势话语权和世界主流价值观地位的现实下,我们只有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理解西方价值观,基于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才能有效沟通,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人类最近的两三百年间,大家简直把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当然,现在我们开始反思这一点: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能够帮我们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只有西方文化吗?

大家看世界历史,南半球几乎没有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做出世界性的贡献,而北半球则有六大文明,分别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古代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这六大古文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过去我们是什么。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们塑造了世界文明史。

2.认识西方文明

网上有一个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中华文明是没有断裂,具备连续性的文明。其实西方文明也是有连续性的,它的文明也没有断裂。

当然有较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华文明是在跑马拉松,那么西方文明就是接力赛,古希腊人跑了,古罗马人跑;古罗马人跑了,文明的火炬又传到了日耳曼人手中......西方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民族/种族前后相继地发展。

因为这个事实,西方愿意接受外来文化,将其视为自己的传统。西方文明的延续是不同的血缘、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完成的,它的连续性同样是值得惊叹的。

西方人看传统是从未来看的。跟关心过去相比,他们更关心未来。因此,西方文化显得奇诡多变。

什么是西方?是一个地方,日薄西山?是一些人群,西方人?是一种势力,西方国家?是一种体制,西方制度?是一些观点,西方思想?是一种文明,西方文明?是一种运动或状态,西化......这些含义交织在一起,真正决定西方是西方的,是文明的内核。

曾经有人问日本人“什么是西方?”,他们觉得中国就是他们的西方。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唐僧说自己要去西天拜佛求经,印度就是在中国的西方,但我们今天并不认为印度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

如果从地理上看,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并不总在西半球。事实上,欧洲国家绝大多数在东半球。地理分界的意义不是太大,更大的应该是文化分界,就像俄罗斯的绝大多数领土在亚洲,但它自认自己是个欧洲国家。

法国著名学者尼摩对西方文明有一个界定:“事实上,西方文明首先可以近似定义为法治国家、民主、精神自由、理性批判、科学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

他说西方文明建立在这五大体系的基础上。古希腊创建了城邦,有法治的自由,然后有了科学和学校,“这是别的文明没有的”;

古罗马发展了法律,私有财产、人格和人文主义;

《圣经》让善良超越公平,宗教的人性不是为了公平,是为了善良,同时开启了时间线性化,有了一个向前发展的时间;

教皇革命把前面三个奇迹融为一个整体;

而近代的民主科学,形成了人为秩序、民主体制,为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人类开始进入到了近代。

借助这五个要素,我们就可以分辨一个国家是不是纯正的西方国家,因为它们加在一起就是西方文明,少了任何一个可能就没那么西方了,它们共同组成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性,也催生了狭隘的西方联盟。

3.“西方”的各种演变

今天我们认为的西方是西欧与北美这种有着共同文化的存在。但是在此之前,在十字军东征和马可波罗旅行时的西方,大家认为信仰基督教的欧洲是西方文明。相应的东方则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东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印度与远东的中国等国家。

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一些美洲政治家热衷于讨论真正自由民主的美洲新大陆,东方旧大陆(欧洲)实行君主专制。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欧洲是旧大陆。而俄罗斯眼中的西方就是所有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地区。

到了冷战时期,西方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东方就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社会。

当柏林墙倒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大家觉得东西方问题已经解决了,重要的是南北问题,从前的西方与中国、日本、亚洲四小龙成为北方,贫穷的是南方的第三世界。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南北问题虽然存在,但重要的还是东西方问题。

在俄乌战争之后,持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立场泾渭分明,新的东西方分裂正在再次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西方文明的五个来源

了解西方文明,就要溯源其历史,根据尼摩的理论,西方文明建立在五大体系的基础上,这五大体系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不同的价值。

  • 古希腊:提供了城邦和科学

  • 古罗马:提供了司法和人文主义

  • 圣经:提供了伦理学与末世论

  • 教皇革命:统一了西方的三大精神——雅典、罗马、耶路撒冷

  • 近代: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1.古希腊:提供了城邦和科学

古希腊城邦让政治从此成为公开的众人之事,人类崇尚理性和科学。很多专家(如爱因斯坦、薛定谔)都认为,如果没有古代希腊,就不会有今天的科学,任何一个民族要理解今天的科学,必须回到希腊。

① 君权分解,城邦与公民的诞生

希腊的东边是两河流域文明,南边是埃及文明。相当于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旁边就有几个古文明存在了。领先它的时间刻度以千年计。而在本土,随着迈锡尼神圣王权的毁灭,在漫长的征服与融合的过程中,这里形成了城邦。

在迈锡尼神圣王权时期,国王是地上第一人,也是和天上沟通的第一人。但是随着王权的解体,国王职责被分解为军法官、法官、执政官、祭司等。当大家开始商量着办事时,政治就变成众人之事,因为大家一定要相互协调。从此,君权分解,共和抬头。

由于执政官是在办大家的事情,所以他的权力是公开的,人们认为应该在广场上来开会讨论问题,观点就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书籍或法律。

事实上,言论自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讨论是公共的,你要说服的对象不是更高的统治者,而是跟你一样自由的人。所有统治都是跟我相关的统治,要讨论的话,必须在城市广场,必须是公共生活的空间。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共生活空间如今慢慢也娱乐化了。对于西方文明来说,公共生活空间,首先是公共政治生活空间,一旦去政治化,就会变成纯粹的生活和娱乐空间。

随着神圣王权统治被分解,分权之后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办就必须面临着大家的协调。以前一个人办、几个人办,协调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辩论就出现了。

辩论以理服人。要辩论,就不仅要讲观点,还要有足以支持观点的观点。但是辩论辩得好是辩论,辩得不好就是吵架。为了提高辩论水准,随着时间发展,雄辩和理性之风开始兴盛。

大家的事大家办。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就是公民。公民(citizen)本身就是城里人、市民的意思。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不是私人,不是某个大地主的家人,更不是他的仆人,不是奴才。这就是公民的意思。

因为是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公共事务中,所有人都能发言,所有人的意见都会被听到,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在这方面,所有公民是相似的,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制定法律,一起遵守法律,有相同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 公私的演化,公民的“私”权

西方其实还有一个漫长的公私演化的过程。

最早在王权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帝王的家务事,家务事是私事,这是专制王朝的统治。到了希腊城邦政治的时候,政治是公事,我们必须公平公开带着公众讨论决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不再是一个人能垄断着办大家的事情。

第一个重要转变是从神圣王权到希腊雅典城邦的变化,把政治变成众人之事,而不是帝王家事。到了近代,西方有了第二个转变,即每个人有自己的私产和隐私,他人和公权力不得干预。

让每个人拥有了一片私人空间的重要性在哪里呢?首先,古希腊完成的第一步变化有一个坏处,假设每一个私人没有隐私的话,国家可以非常轻易地剥夺你的财产,甚至你的生命,更不用说你的尊严,你的道德地位。

因为国家力量太大,谁也控制不了,所以必须给国家力量修一个防洪堤,这个防洪堤就是私权。

国外有个段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段子真不真倒在其次,但其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考量。我有私产,我有我的隐私。我的隐私不仅仅是我个人经历,还包括我的家庭。公共治理边界是你到我家门口为限,我个人的自由你不能随意冒犯,这非常重要。

我们的自由应该以他人的自由为边界,不要伤害他人的自由。自由,对自己意味着可以自主决定,对他人意味着保留一块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人裴多菲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爱情本身是自由的工具,爱是为了自由。当我发现我爱TA,我跟他TA交往会伤害到我的自由的时候,我就要离开。爱情本身是工具,而不是说自由是爱情的工具。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自由恋爱。

公民的“私”可以到什么程度呢?罗素曾经说过:“人只要到了可以自行决定的年龄,就有权利为自己作出选择,必要的话他们甚至有犯错的权利。”

③ 公民平等和法治自由

在迈锡尼神圣王权统治的时候,国王就是大祭司。那个时候人们之所以要相信宗教,是因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团结的手段,宗教关系让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横向水平的。

到了城邦时代,宗教功能开始减弱,因为城邦本身要求政治是众人之事,政治统治让所有人都要进行讨论。这个时候宗教就变成一个纵向的关系,回到了宗教的实质,也就是我的良心要向上交代。

随着雄辩的出现,人们开始区分了物理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和人造的东西。开始认为有两种秩序,一种是自然的秩序,一种是社会的秩序。自然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秩序是人为的,包括了法律和习俗。

亚里士多德说得非常清楚,要法治,而不是人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治,听从的是理性。人治,就复杂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如果人治,人有理性的一面,在他比较聪明、比较明智时,这是法治。

他一旦不明智不聪明,统治就变成动物性的统治,是非理性的。从历史上来看,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反对人治。

在城邦规则是事先明确的,是公开的,所以任何公民都提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他没有必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是自由的。

最重要的不是人际关系,不是我揣摩你,不是情商高,而是智商高。你干得最好,你就上升得最快,把心思花在事上,而不是人上,人际关系变得特别简洁。

④ 科学与学校的出现

接下来就是科学出现了,城邦与科学相互启发。有了城邦,普通人就没有必要依靠神话了,神话的影响逐渐减弱。城邦事务中的雄辩和理性精神启发人们用类似的观点去理解自然。

这个时候,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出现了,他们开始超越具体的东西,去寻找抽象的东西。寻找抽象的东西,就要给世界建模型。模型的最典型体现是柏拉图理念论和欧几里德几何学。

古希腊诞生了科学的主要学科:数学、天文学、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

社会科学也以同样的方式诞生:语法学、修辞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希腊之“前”是没有学校的,希腊之“外”也是没有学校的。也许你会说怎么会没有呢?中国没有,印度没有,巴比伦没有吗?

有,但这些学校都是技术学校,是教实用技术的,培养的是实用人才。而古希腊人认为,特别是雅典认为,学校要教非应用性的、自由的科学。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引用任鸿隽)对科学的理解就很深刻,他说:“科学的两个起源,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类的好奇。由于前者是外在的压力,后者是内在的冲动,所以就科学发现而言,好奇心比实际需要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古罗马:提供了司法和人文主义

希腊人创造了法治政府,但是并没有创造完善的成文法。城邦很小,其治理大多通过非成文法进行。但人与人的合作又需要非常明确的区分,就跟初创公司一样,你必须知道今天和以后的权利和义务在哪里。

① 适合多民族的通行律法

由于罗马慢慢扩张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帝国,因此必须要有法律把大家的合作精细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罗马创立了比较精细的司法体系。同时,通过司法体系也塑造了西方人的person的概念。

我们要看罗马的大背景,罗马通过军事征服成为世界性的大帝国。它首先是地中海非常小的地方——亚平宁半岛。然后通过不断地征服慢慢扩大版图,最后把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

罗马通过军事,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帝国,旧法《奎里斯法》等不再适用。当时贵族的解释权太大了,最终解释权在贵族,于是平民就希望你给我说出来的,你都写下来,以限制自由解释权。于是就用12张铜板把习惯法刻下来形成了《十二铜表法》。

但有些争议是《奎里斯法》和《十二铜表法》都没办法处理,必须因地制宜,必须发明一些新词和新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罗马是个大帝国,要保持帝国的一贯性,必须在全帝国获得认可。

所以新词和新措施就不得不远离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来获得认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程式诉讼”开始形成。

“程式诉讼”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处理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社会为了追求实质正义造成的灾难。

② 迭代改进的法律程式

最初需要法律是为了协调罗马帝国的统治,这是一种实用的技术。但是我为什么要相信这种实用技术?

罗马官方哲学斯多葛主义对罗马法律的论证是相信人类是一个单一的、本质相同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遵循自然法,而人为法是对自然法的模仿。相信法律比相信感情要更稳定。

如果一个人不遵守法律,会怎么样呢?原话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不遵守法律的人,他就离开了他自己。他拒绝了他的人类本性,这就是他会受到的最坏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他在违法的那一瞬间,对自己已经进行了最重大的处罚,把自己从人中间给开除掉了。其次法律本身也会带来惩罚。

也就是说,不守法,首先已经不是人,这是你对自己的最大惩罚,是你自己在惩罚你自己,然后我们再惩罚你,我们惩罚你,不是对你的惩罚,而是希望把你拉回来,还把你当人。

首先是你自己在惩罚你自己,我们对你的惩罚是对你的挽救,当我们不惩罚你的时候,你就没救了。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帝任命的法学家继续制定法律,相应的努力在《查士丁尼民法典》中达到顶峰。这些法典详细地规定了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法律范畴。

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我们用《查士丁尼民法典》来维持生活的话,基本还能维持,只是有些现代相关的定义需要加进去。

德国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了世界,第一次是靠他的军事,第二次是靠他的宗教,第三次是靠他的法律。”

军事的征服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消失,宗教的征服随着科学的发展也会缩小影响,而法律的征服更为持久。

随着人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对法律技术本身的推进,我们一直在使用。而且我们今天对法律的理解,还没有彻底离开斯多葛学派(笔记侠注: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法)的范围。

③ 古罗马私法与人文主义的起源

罗马司法可以精确地界定私人财产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尼摩的故事,一个人出生,父母离婚,他长大,结婚,做生意,赚钱,生孩子,离婚,跟合伙人有生意纠纷,再婚,又离了婚,跟第一任妻子复婚,跟第二任妻子(前妻)合伙开公司,并有了私生子……

在这个人70岁时,哪些财产是属于他的、他的第一个孩子的、第二个孩子的,罗马私法规定得清清楚楚。

这当然可能有点夸张。但通过私有财产的区分,罗马人有了更为明确的个体意识:我的总是我的,所以我总是我。因此罗马私法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世俗个人主义)的一个源头。

什么叫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人主义,这是个人主义的一个源头。如果我们每个人没有私人的观念,没有个体的观念,就只会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氏族主义,而不会有人文主义。(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世界为什么反种族主义的多,反民族主义的少?种族主义跟民族主义的关键差别在哪里?)

人格来自拉丁文persona,原指戏剧中扮演的角色。以个体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就等于人格主义。人格主义认为每个人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要有活性,你不是我的考虑,不要万众一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

在希腊文化中,只有“位”(persona)的理解,即戏剧人物在戏中所戴的面具。而罗马提供“三位一体”的理解,就像一个演员可以在同一部戏中戴不同面具扮演不同角色。

拉丁文化强调persona有更丰富的社会内涵,经历各种变化保持同一。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各有个体性;同时,它们在一起又拥有一体性。

在基督教教义中,上帝只有“一个”,但有三“位”,分别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神创造世界,藉着圣子耶稣基督拯救世人,藉着圣灵与基督徒和教会同在。

罗马通过法律促进了普通民众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把person的概念固定下来,这一点促使西方人对“三位一体”的理解更加深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圣经》:通过伦理学与末世论渴望进步

西方文明经历了古希腊的城邦与科学,古罗马的私法与人文主义之后,进入到《圣经》时代,开始了伦理学与末世论的探讨。从此西方人开始渴望进步,并认为进步是对苦难的克服。

① 《圣经》的伦理观:同情受难,反抗苦难

对于西方文明来说,真正让他们完全相信进步,是基督教告诉他们的。

神创造世界的时候没有我们,世界终结的时候也没有我们,我们活在中间是给未来做准备的,我们要进天堂或者下地狱,所以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因此我这一辈子应该要追求点什么。

当人们学习《圣经》,就开始同情苦难,同时反抗苦难,最后接受苦难。他们会向神祷告,请求神怜悯他,宽恕他的罪。

通常认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圣经》讲的是,首先你要怀疑自己,你是有原罪的,这是你与生俱来的,身为人本身的罪,因为你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离开上帝的时候已经有罪了。

有的文化强调人性本善,但基督教文化则强调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但事实上人心凶险,许多学者都认为,人是地球上最为凶残的动物,在人性善的宣传下,容易滋生潜规则,导致伪善。

而人性本恶,讲起规则来则容易很多,因为大家都是有罪的,我们要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同时为了不再犯罪,于是就设置了提醒。公共的提醒就是法律道德,私人的提醒就是我的忏悔。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认为指天发誓是很严肃的事情,但是《圣经》新约却说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不可指着地起誓。

首先发誓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只对上帝发誓的话,那意味着你本身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你把上帝当成工具,上帝为什么要替你背书?你要求上帝听你的,上帝来保证你的尊严,而不是你荣耀上帝的尊严。

第二个错误是,起誓表明,你根本就没有想清楚你到底能不能够坚持这个东西。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上帝也不能给你更多的信心。所以,所有的起誓是没有用的。

事实上,所有的民族在没有进入到近代精神的早期阶段,都会讲——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圣经》旧约也这么讲过。近代社会教育我们要把报复的权利交给一个公共机构,尽量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要更加理性,要弘扬友爱。自由、平等和博爱。

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要有宗教。为什么?宗教有跟兽性、人性不同的地方,它会帮我们提升到某个阶段,同时你从理性的角度去想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是真正的神性。

神的角度是从世界的整体去看,不是局中人,而是局外人的视角。如新约马太福音就说“如果你们单爱你们的弟兄,那你们就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别了,就跟那些收税的都没有差别”。当时的罗马人特别讨厌收税的。

释迦牟尼所在的族跟邻族发生战争时,他劝告说:“如果你想象对方的子民也是你要去爱戴的,对方子民的妻子也是你要去爱戴的,他们的家里人也是你要去爱的,你就不会想跟他们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战争就是因为各个族群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被保护,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② 宗教的慈悲,不是做生意的等价交换

至少有三种典型的爱,情爱、友爱与圣爱。

a.情爱

情爱就是身体性的爱,由荷尔蒙控制,是人类身体本身释放的快乐。但是情爱是一种缺乏,就像你饿了之后要吃东西,因为你觉得空虚需要填满,你填满之后就开心了,你吃饱了不想再吃,填满之后你就不喜欢了。

这种爱在哲学上的地位是很低的,因为它不能持续,自我取消,一旦满足之后你就不想再要。

b.友爱

友爱本身也是自私的,有一种说法是朋友就是另外一个自己,有的时候你跟闺蜜,你跟兄弟的聊天比自己的伴侣还多,因为TA是另外一个自己,你觉得TA特别懂你。

事实上,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但有些话我真的不想说,因为你不是另外一个我自己,你不懂我,我跟闺蜜、跟兄弟才有话聊。所以,友爱本身也是自私的,是自我的一种扩大。

c.圣爱

圣爱非常接近于“爱是成全”的理念了,我对你一无所求,就是奉献,你接受了,我的爱就已经达成了,不在于你对我有什么回报。这种爱是神对世人的爱,可以近似理解成父母对子女的爱。

圣爱在某个意义上就是慈悲。我为什么希望你好?因为我有一种慈悲心肠。慈悲可以完全地单向付出,而不是为了等价交换。

慈悲不是我对你好,你也必须对我好。有一个词叫emmanuel,是“上帝/el与我同在/ immanu”的意思。基督徒认为,神会内在于我。慈悲会以摧毁人间法律精神的方式,来提示世人超越维度的存在——所有的苦难都是苦难,为所有苦难负责,哪怕不是我们造成的。

生活中的慈悲,刚开始可能是有助于我维持个人形象,维护品牌形象。进化论解释认为这就是终点。但在另一些解释看来,既然你慈悲了,你的人格境界也慢慢往神性方向往上突破了。

当你意识到愿意这么做,就算你的形象不受影响,你也愿意做,真正的慈悲就会涌现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开启了新的人性,具有神性的人性。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本生为摩诃萨埵王子时舍身饲虎,就是一种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 报复与仇恨之恶

《论语》中有一段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旧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约·申命记)

从基督教的角度讲,我们本来在伊甸园里活得很好,结果我们的祖先听了蛇的话跑出来了,于是脱离了神。离开了之后,我们就感觉到恐惧,觉得自己要消失,这个时候就非常痛苦,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还会跟恶做斗争,但是,与恶的斗争不是提供新解决,而是发现异常。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恶,这些恶是我们从局部角度看的恶,从整体来看并不是恶本身。或者说,恶本身并不存在。就好像我们生病,生病不是对我们的惩罚,而是对我们的提醒。要是不生病,我们死得更快。

我以前口唇疱疹,我觉得特别累,因为很影响我讲课。于是我总是想把它断根,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说,口唇疱疹是断不了根的,只要得过一次,你就会永远有。因为它的病毒在你抵抗力弱的时候就出来了,抵抗力强的时候藏起来了,你要把它看成是提醒你疲惫劳累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恶不会从尘世消失,它是世界的结构性部分。与恶作斗争不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提醒,这个世界有异常,我们需要去平息一下,回到轨道上去,一切都会变好。

恶是结构性的恶。它是世界结构的一部分,没办法不出现恶。好比你喜欢泰山一览众山小,你就得接受登山的痛苦。

这么想来,恶不会从世间消失,它是世界结构性的部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利用恶,而不是怎么彻底地根除它。恶总是在我们犯错的时候就会出现,它是个提醒器。

新约是不强调复仇的,反而强调人际原则是爱,而不是公正。普通人是很难理解这个强调的,因为这跟动物性是相反的,跟人性也有点相反。

佛教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普通人是理解不了,你砍我一刀我还在流血,你把屠刀一放你就成佛了,为什么?

这里有两种“放下”。

一种是策略性的放下,我怕你复仇,我放下屠刀。但“放下”不是真正的方向。我们去惩罚对方,我也是希望他真正地放下屠刀,以后不再杀人了。

假设上帝保证他以后不再杀人,我们惩罚他干什么?他变好了,当然不惩罚他。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未来,而不是纠正过去。过去不可纠正。

另一种是心里真的放下屠刀了,这就是福。没有任何惩罚,从理性上看也是对的,但我们不敢这么做,因为我们作为普通人没办法识别他是不是在从心底里放下屠刀,所以我们才会惩罚他。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④ 圣经末世学

死亡真的是个结,一方面让我们痛苦,一方又让我们解脱。宽恕你的仇人,宽恕在生意上欺骗你的伙伴,这些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死亡,是从古至今无数能人异士所难以接受的。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没有死亡也是我们最大的酷刑,就跟孩子上学不许放学一样。

面对死亡,人类有两种乌托邦主义,一种是宗教的,通过信仰达到天上的天堂;一种是非宗教的,通过理性的合理安排(科学与经济)到达人间的千年王国。

人一生在做的两件事是在死和去死。哲学就是死亡练习,哲学是爱智慧,爱智慧本身就是热爱死亡。

西方文明有两次伟大的死亡,一次是苏格拉底的死亡,那就是一个人死的时候,可以没有恐惧;一次是耶稣的死亡,一个神是像一个人一样去死,充满惶惑。

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需要被纠正,才能进天堂,但人没有纠正原罪的能力,却又要人纠正,因为如果上帝为你纠正,那就是作了弊,于是上帝想了一个好方法,把独生子耶稣派到人间来,通过处女的产道生下来,成为人,耶稣既是神之子,又是人之子,那么耶稣纠正错误的时候,就是人类在纠正错误,这样人类才能上天堂。而耶稣通过肉身之死,又回到神。耶稣代替人类去死,他必须痛苦,该经历的痛苦都经历了。

这就是记载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安瑟伦《上帝何以化身为人》中写到的:人犯下了原罪;出于公正,人需要为此作出补偿;“人”没有能力作出这种补偿;“神”有能力去做,但不应该由他去做;唯有“人-神”才是作出补偿的唯一候选;耶稣作为“人-神”降生,受难,做出了补偿;因此,人的原罪已经被清洗干净;世人行动的意义是赎买自己现世的罪孽。

4.教皇革命:统一了古典西方的三大精神——雅典、罗马、耶路撒冷

欧洲封建化在10-11世纪达到顶点,社会分裂成小的政治实体,纷争频繁。社会重新异教化。日耳曼的君主们控制了罗马教廷,拥有教职的任免权。神职人员已经没有崇拜的纯洁性。

① 教皇革命给欧洲带来深刻变化

910年,威廉在法国东部克吕尼修建了修道院,宣布只接受教皇保护,同时修士必须接受禁欲主义的本尼狄克会规。修士要回归本心,不要有男女之事,不要有私人财产,不要有自己的主意。

慢慢地,修道院在中世纪就成为西欧最大的经济体。修士们像工蜂一样生活,所有财产都奉献给了集体。他们没有自己的主意,主意都是由整个群体说了算。所以经济发展很快,在漫长的黑暗中世纪,教会保留了文化,经济也是所在社会最发达的。

克吕尼改革很快就扩展到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地区。这些修道院只听从克吕尼修道院长的命令,同时他们也试图制止各种战乱,收回神职人员的任命权。

到了格里高利七世教皇,他开始推进克吕尼改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吕尼改革的绩效最好。于是教皇把克吕尼改革向整个教会推广,逐渐对教会和世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时,他还颁布《教皇敕令》,反对买卖圣职、教士结婚、世俗授神职行为。让独身的教士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他们以罗马教皇为中心,以行动而非静修为宗旨。

格里高利七世还融合了罗马和希腊,一方面组织人研究罗马法,成立法学院,创立了一种新的通用教会法律。另一方面也用基督教的罗马法来解决纷争,而不是用蛮族的名誉法,即血腥复仇。

他还支持学校,教授自由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和医学。从此,西方的文化慢慢恢复了。随着教会的形成,世俗社会也开始仿效教皇,开始做中央集权,欧洲开始为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巨变做着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 奥古斯丁主义和反奥古斯丁主义

中世纪的教士们普遍持有“寂静主义”,即不干预世事,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为什么不干预世事?因为他们相信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上帝安排好的一切,我们接受就可以。

寂静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奥古斯丁主义,即自由意志让人犯下原罪,原罪之后,一切人类行为都不再有任何价值,不配得到任何恩赐,唯有一死。所以,我们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可是1000年去了,千禧年来了,但是耶稣没有来。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是因为人世太糟糕了,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让基督教罗马化了。为此,我们必须行动,让世界重新基督教化,为上帝再临创造条件。

于是,就有了上述《上帝何以化身为人》著作中提到的:耶稣作为“人-神”降生,受难,做出了补偿。因此,人的原罪已经被清洗干净,世人行动的意义是赎买自己现世的罪孽。这就是反奥古斯丁主义。

③ 理性的神圣化

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东方教会是东正教,西方教会是天主教。其原因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东方说希腊语,西方说拉丁语。东方君士坦丁堡教会受到东罗马帝国支持。双方于1054年相互开除教籍。

由于东方教会没有相应的教皇革命,按照尼摩的说法,这造成至今双方无法完全相互理解。教皇革命已经把理性、把法律放进来了,而东边还是传统的基督教。

于是,西欧开始发展起来了,因为它的整个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都起来了。而东欧还是相信传统的基督教,相信瞬间的神秘得救,相信上帝的提前选定。东欧在理性与信仰之间,更愿意相信信仰,不愿意相信理性。

西边的基督教肯定也相信信仰,但它相信信仰与理性是不冲突的,理性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信仰。

教皇革命后,人跟得救的关系,从认识论上看,不再是要么有要么无,不是上帝选了你就有用,不选你就没用。因为我们的原罪已经被洗掉了,我们得不得救就靠我们这个事业的努力,所以有一个线性进步的过程。

人可以自己行动,用善行创造未来,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而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需要理性。由此,理性被神圣化,不再是一个异端,而成为实现《圣经》理想的工具。

在教皇革命之后,理性和信仰就已经开始和解了。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早发生在基督教文明中,而没发生在中国,没发生在印度或者阿拉伯世界。任何革命都不是突然的,一定是有前面的准备工作的。

虽然基督教本身是还是神秘的,但它做好了这些准备,把理性、法治和信仰放在一起了——认识世界靠的是希腊科学,组织社会靠的是罗马法律,灵魂得救靠的是基督教。

古典西方的三个核心元素“雅典的科学、罗马的法治、耶路撒冷的信仰”,经过教皇革命之后就融为一体,普通民众在理性更加容易接受。再加上通过信仰,通过教会,通过教皇的提倡,大家就更容易相信。

5.近代:自由和民主

到了11-13世纪,一方面是因为教皇革命唤醒了,另一方面十字军的东征让古希腊手抄本从东方的阿拉伯地区传回来,欧洲的理性逐渐复苏,启动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西方逐步进入近代。

① 理智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有个基本假设: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都可能犯错误。最聪明的人或者最有权势者也不例外,所以自由与多元批评是防止错误的有效手段。

一个观念要被视为真实的,它必须是可反驳的,同时又是无法驳倒的。这既需要个人自由,也需要体制自由。科学发展分成两个部分:范式革命和常规科学。范式革命需要科学内部对自由的体制性宽容。

② 政治自由主义(民主)

西方民主历程开始于希腊与罗马。在17世纪的英国,精英们呼吁国家要由可以更换的行政人员共同掌握,而不能由世袭贵族独享,这导向君主立宪:政府对国会负责,国会成员选举产生并定期更换。

美国采用了这一模式,去掉了君主;法国想采取这一模式,但欧洲大陆的传统增加了额外的困难。

西方的共识:社会如同精神与科学,需要多元的自由,尊重个人意见的自由政体优于封闭的寡头政体,更优于专制。

③ 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思想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纳处就已经出现了,他揭示了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上帝决定价值,人决定价格,价格超过价值,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新托马斯主义持续影响到后来的近代经济学。

理论家相信,国家财富取决于自由贸易、自由企业、自由商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经济发展具有道德含义,因为它可以结束贫困消除暴力。

资源的最有效分配来自于市场多元主体共同形成的,而不是某个权力机构的命令(亚当·斯密)。国家只是市场秩序的保护者。自由的市场经济催生工业革命。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个愿景很理想,但要找到制度保证。西方找到的制度是思想自由+政治自由(人尽其才)+经济自由(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从近代开始,西方文明普遍相信自由创建的多元秩序,相信理智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和民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近代民主与自由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理性思考、自由与科学的发展、多元主义、民主与共和的基础、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将在线下课堂更详细阐述。

理解伙伴,了解对手,深刻掌握他们的第一性原理,是我们作方向性决策的必修内容。欢迎关注。

21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5个10年,全球化、数智化、新质化让第五代企业家应运而生。今天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全球化和数智化的机遇与挑战,也要面对哲学、互生和智慧的挑战。

笔记侠为何创办西哲坊?因为,第五代企业家要有哲学推理的底蕴,要有追本溯源的洞见,从而与时代互生,与社会协同。

笔记侠以甄别、发展、陪伴第五代企业家为使命,旨在帮助想成为第五代企业家的朋友,通过西哲坊学习哲学提升认知,锻炼企业家面对“极端复杂时代下”的底层思维,实现事业梦想。

当中国企业深入参与全球化的时局之中,需要以价值理念去协调自己、企业、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开启哲学思维与生命觉解。

让我们一起认知文明与世界,活在当下,定义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