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因为娃在新西兰插班,爷爷奶奶终于决定第一次出国,在办理了繁复的手续后,中秋前抵达奥克兰。
在我看来,第一次走出国门,好奇心总会很多,老两口会珍惜一切时间在异国的土地上探险——
看没有看过的世界,吃没有吃过的东西。勤奋好学的爷爷还有机会用上坚持学了几十年的英文,到处和人聊天,实践一下。
然而让我大跌眼镜,他们到了奥克兰什么都没做,被我们接到了住处后就就开始研究炒菜做饭…
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坐13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不是为了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70岁都没有到过外面的世界),而是心疼小孩吃不好才下定决心…
我理解不了。旅行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为什么在家关注吃喝拉撒,飞了将近20个小时漂洋过海关注的还是:吃喝拉撒。
你知道,中国爹妈这种「做饭的执念」能到什么程度吗?
众所周知,新西兰的冬天是雨季,一周五六天下雨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更烦人的是下雨往往配狂风,基本出不了门。
爷爷奶奶在奥克兰熬了一个礼拜,才终于遇到了一个大晴天。
房东太太先看到天气预报,立刻推荐了一个海湾,坐玻璃船可以看鱼的地方,距离奥克兰也就一个多小时多路程吧,我转给了爹妈,强烈建议他们早晨9点出发,探索新西兰,不会觉得跑了上万公里啥也没看到,天天做饭,状如劳模上山下乡…
结果中午11点旺柴发消息给我,问我要不要和他们一起吃饭。
我说,你不是带爹妈出发去海湾了吗?他说没有,爷爷惦记自己昨天腌制的肉馅怕放坏,决定先包饺子,吃完出发。
我说,饺子包到了中午,还咋出发?你以为这是国内呢,晚9点还有人营业,为钱拼命卷。
吃完饭还要收拾碗筷,一家子折腾到下午三点,最后哪里都没去成,只是为了一碗肉馅。说第二天反正还有时间,结果奥克兰又开始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只能继续在家里做饭…
机票和住宿花了至少五位数,跑到国外苦练厨艺,证明自己吃苦又能力。
出国不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解决食物会让他们自我感动。
尤其爷爷是个悲观主义,做饭从不想自己正在创造美食,嘴上挂的永远是快点把食物处理完。这
让吃饭的人也有一种捡剩饭的感觉:今天挽救濒临腐烂的西红柿,明天挽救蔫掉的芹菜…
我劝他少买,家到菜场那么方便,两天去一次总吃新鲜的还没精神压力。不行,每周必须赶大集,为省几毛钱把菜塞满整个冰箱,然后每天痛苦地为蔬菜做打算。
有人总结了家里长辈的三大「美德」:没苦硬吃,没病硬想,有病硬扛。上一代在吃苦这项能力上,肉体和精神,360度无死角。
他们大事挥金如土,小事斤斤计较。买几千块的神灯几万块的床垫几十万的保险,眼可以不眨一下,但菜价上贵一毛钱都打死不能接受。
旅行都是一个风格。皇后镇的风景再美,也比不上600块的云贵廉价姐妹团,因为后者明显能让他们有占到便宜的爽感。
之前看过一个网友说,跟爹妈旅行还能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必须随身携带电饭煲和油盐酱醋各种中国调料,中午可以入乡随俗吃白人饭,晚上必须自己做——
出国不是来花钱的,是来帮儿女省钱的;出国不是享受生活,而是输出劳工,跑出来打一份工。
二、
我们这一代人则完全不同,旅行的意义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17年我去美东拍纪录片,有一站住在新泽西,距离耶鲁1小时的车程,但耶鲁不在拍摄计划之内,下次路过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想到这里我一咬牙,打了个uber就去了纽黑文。
全程和司机小哥无话,脑子里一遍一遍过遇险求生指南,到耶鲁才松口气。溜达到博物馆闭馆,流浪汉开始大面积出现,又鼓足勇气打了个uber回新泽西。
出国旅行又不是户外求生,让我花时间做饭根本没可能。肚子可以饿,可以吃饼干充饥,也不能错过任何风景,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前两天跑到卡库拉观鲸,旺柴跃跃欲试,说周围条件接近暗夜保护区,可以看到银河。
于是,半夜我俩开车跑出十公里,到荒无人烟之处,黑暗里伸手不见五指,耳边是巨浪滔天,惊心动魄。
好在惊魂之余看到了璀璨银河,眼睛爽了挨冻也值得。
三脚架扛不住狂风,尝试了很多种方法稳定镜头,最后还是车载手机支架出了力。
我们家的下一代第二天醒来,看到照片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天不亮冒寒风奔袭十公里看草原日出,摸黑挨冻钻进暗夜保护区去拍摄星空。被惊涛骇浪拍打惊吓,忍受黑灯瞎火的恐惧,最后只拍了一张照片…
待在星级酒店打电动,难道不幸福吗?
每次我们全家自驾游,标配都是我和旺柴坐前排,兴致勃勃地探索未知,后排的姐弟俩逛吃逛吃拍拍照。有时候拍照都懒得理你,最喜欢的事就是冲进景点的礼品店买买买…
景点看没看不重要,纪念品一定要买到。
在他们眼里,当司机和保姆的爹妈好像苦行僧,也是在「没苦硬吃」。
当然,我也不懂下一代,连拉带拽让他们看风景都不能够:真实的世界风吹日晒,哪有虚拟世界的岁月静好。
三代人在路上,永远吵吵闹闹,彼此嫌弃,绑不到一块儿去。
最近我终于想明白了,全家团游不是一个好主意——
带爹妈,我可以住廉价的旅馆、暴走也毫无怨言,只要苦吃到了就能满足;带娃旅行,我可以肆意地奢侈挥霍,他们永远不会埋怨你乱花钱…
中间的我们,能屈能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