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我和宁陵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驱车来到赵村乡非遗文化传承人翟志伟的“新家”。远远看去,那是一座清淡古朴的三层楼房的农家院子。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层楼房上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非遗工坊。大门上方有一块镌刻着“宁陵非遗博物馆”的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农家博物馆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翟志伟自发建设,分为葫芦艺术展区和葫芦工艺制作体验区两部分。馆内共有两万余件形态各异的葫芦作品。

一楼是展示厅,博古架上摆满了形式各异、优美绝伦的葫芦雕刻艺术品,仿佛进入了一个葫芦世界。有油锤葫芦、压腰葫芦、大瓢葫芦、鹤首葫芦等葫芦作品,在大小不一的葫芦上,有民间喜爱的八仙、龙凤、菩萨、八俊、五牛、山水风光、十全十美、五福临门等吉祥艺术图案,产品小的仅盈盈一握,大的长可一米,一个个“龙”迎春系列葫芦烙刻画作品,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有的刻上诗词书法,典雅别致;有的雕成用品玩具,活灵活现。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葫芦能做出这么多精美的工艺品,这个展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葫芦谐音是福禄,对新的一年有很好的寓意。”游客田女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非遗博物馆里介绍得知,翟志伟是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君葫芦”第六代传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幼承家学,在葫芦艺术的制作与研发上具有极深的造诣。他还挖掘整理前人的技艺,从葫芦种植到葫芦加工完整收集了传统葫芦制作技法,将所有葫芦工艺技法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都保存到葫芦博物馆中,让大众能够了解到这门传统技艺的历史和传承。多年来以铁代笔,以火为墨,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终于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他把烙画技法与雕刻技艺融合,由单一的古朴色发展为多色并存,又将钟南山、刘胡兰等人物形象纳入葫芦烙画,扩大了葫芦烙画的题材范围,并注重寓教于刻。

“乡村非遗博物馆的落成开放,充分体现出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主动性和文化自觉性,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今年以来,赵村乡翟楼村依托非遗工坊,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葫芦文创初见成效。下一步要继续扩大规模、增强辐射,让小葫芦成就大产业。”到村任职选调生李梦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宁陵非遗博物馆就是一张对外的名片,既要好看还要中用才行。下一步,我将继续与高校合作,不断创新葫芦文创产品,让花样越来越多。同时,还要更加努力地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将葫芦文创发展到刘楼、张弓、柳河、乔楼、王楼等周边乡镇村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有力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商丘市人大代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翟志伟如是说。(夏金明 谭文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