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群新中国同龄人,与国家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经历,是新中国成立75年历史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为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发展历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别推出“新中国同龄人口述史”系列报道。对话这些同龄人,聆听他们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触摸历史的脉搏。

在他们的口述中,我们能看到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会感受到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故事,平凡却真实,饱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一段青春激荡的岁月,上世纪60年代,800多名满怀热忱的青年,告别父母,离开家乡,从山东枣庄奔赴甘肃河西走廊,垦荒戍边,改良贫瘠的盐碱地,种出大批粮食和瓜果蔬菜。

种道珍便是那八百分之一,她的故事,宛如一曲跨越时代的山海情歌,越是琢磨,便越能品味出厚度和深度。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她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生活的田野。她喜欢用唱歌吐露心声,动人的旋律如同悠扬的风,穿越山川河海。

17岁“偷”户口本支援边疆

1949年11月19日,我出生在枣庄陶庄矿,父母都在煤矿上班,家中一共7个孩子,生活拮据。

我们那个时候,夏天的衣服是把冬天的棉裤、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凑合着穿,鞋子不是掉了鞋帮子,就是露了脚后跟。能吃上大饼配野菜就足够幸运,面粉是地瓜秧子磨出来的,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我四妹就常常因为吃不饱而哭鼻子。只有过年,父母才能“咬着牙”让全家吃顿饺子。

读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奢侈的梦。我想安心上学,还幻想过将来能考进音乐学院。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闲钱供我上学呢?我每次唱歌都得偷偷摸摸,生怕被长辈察觉,说我不务正业。其实我是真心喜欢唱歌,我嗓子很好,学歌也快,就这么被耽误了。

工人俱乐部时不时有文艺汇演,演出的歌舞主要就是讲述支援边疆的事,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我特别想知道她们歌里的哈密瓜是啥滋味。

后来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是特殊历史时期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业生产落后问题的尝试,我有满腔的热情,想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

(编者: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插队或是支边,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轨迹,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据山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统计,全国有1800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山东的知青人数也高达48万。)

1966年4月,17岁那年,我偷偷拿走家里的户口本,瞒着父母报名了城市知识青年参加甘肃省农业建设的队伍。

临走那天,到处挂着横幅,彩旗舞动,锣鼓喧天。我们穿着黄军装,戴着大红花,身披红绸布,送行的家属亲友都在不停挥手。山家林车站上,一片欢声笑语中夹杂着不舍的泪水。

河西走廊上的15年激情岁月

我支援的是甘肃农建十一师三团十连的酒泉下河清农场。形式和部队类似,需要接受基础军事训练。白天有晨练,夜晚有时得紧急集合,青年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务农。

刚到河西走廊时,大多数人都不适应当地气候。沙尘暴来得猛烈啊,即使关着门窗,房子里、炕上也都是沙子,我们都是灰头土脸的。天气要比家乡冷上许多,即使在夏天,我不得不盖上厚厚的棉被。

大部分土地是盐碱田,盐分早已溶解在土壤中,经过蒸发,在干裂的土地表面形成了一层淡淡的白色,一不小心,人也是可能陷进去的。

我以前从没摸过农具,低估了支边的难度,一开始没法按时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手都磨得稀烂,只能哭着先看别人怎么上手。

后来有农业指导员的帮助,加上自己踏实肯干,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适宜盐碱田改良的道路。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就种出了大批的粮食和瓜果蔬菜。

环境是那样恶劣,日子是那样漫长,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帮助和扶持,是难能可贵的光亮。那些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磨砺了我们不屈的意志。

没有当时的苦,哪来现在的甜?我遇到困难时就喜欢唱歌,排解心中的苦闷。看到粮食丰收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我就配合着高歌一曲,地里的庄稼可不就是我的“忠实听众”,我当时很坚定:排除万难,也得种出粮食。

我还身兼“放羊”的任务,有的地方草比人高,找羊特别困难。村民看见有人“落难”,就会主动前来帮忙,非常朴实敦厚,还会热情地和我们握手。

我在甘肃遇到了爱人,结婚并生下两个孩子。有段时间,我以为会一辈子留在甘肃,现在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让我止不住地牵挂。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政策调整了,我回到家乡枣庄,在陶庄煤矿服务公司工作。老战友几乎每5年就会大聚一次,大家见面时格外激动,感慨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歌声致敬青春,祝福祖国

小时候,我记得枣庄是小小的一方土地,现在枣庄变得愈发宽广和多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位老朋友。

退休之后,我和老年乐队队员经常坐着BRT去各处唱歌。这些公交车非常环保,拉着我们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也是枣庄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枣庄以前是一座工业老城,工人常被称为“煤黑子”,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绿领”。如今煤矿都是机械化开采,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枣庄有很多公园、绿地,还修建了绿道,我们散步、骑行都很方便,现在还朝着“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的方向迈进。

我们喜欢用歌声表达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经常在公园里举办“小型演唱会”:在树荫下,大家准备好小马扎,架起自印乐谱,调试二胡,吹起长笛,唱的每一首歌都是我们心中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喜欢的歌是“兵团战歌”,这首老歌虽然歌词残缺,但在知青聚会时传唱度很高,不同省份的歌词旋律也有区别,铿锵有力的节奏却是相似的。唱起这首歌,我就觉得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模样。歌词中写着,“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开垦着沉睡的荒原,广阔的天地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人只要踏实肯干,总有一天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荣耀。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胡玲玲 徐宁 李家澍 米娜)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